旅游市场:中国文化产业大欺小强欺弱的惨烈现状
2010年10月04日 11:35 中国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事件:2009年5月,北京市级单位——北京歌舞剧院广德楼戏园与民营单位北京金玲艺韵文化艺术中心联合打造的《城南旧事忆天桥之祝寿喜庆堂会》在前门公演。这是一台以老北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杂技魔术晚会,其中节目组成都是濒临失传的北京市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家传统艺人的传人组成。晚会计划运作旅游场,但因为前门地区停车困难,旅游市场合作都是提前一年预定以及广德楼剧场内设备年久失修夏热冬冷等原因导致旅游场无法照原计划运营,后经合作双方协商改成周末场,服务于普通百姓。

到2010年元旦前夕,由于老戏园没有暖气,观众席实在太冷,无法继续开门迎客,加之杂技晚会演员服装单薄且又有六十几岁的老艺人,双方决定暂时停演待来年开春继续。转年过后由于北京金玲艺韵文化艺术中心的创始人、非物质遗产申报人、晚会头牌演员金玲女士怀孕,为保证晚会品质和广德楼戏园品牌,金玲艺韵提出经双方协商暂不开演,待7月生完小孩恢复后开演。

2010年十一国庆节前北京金玲艺韵文化艺术中心提出恢复演出,但得到答复是广德楼戏园没有档期,并以合同2010年5月份到期为由与金玲艺韵断然终止合作,并要求金玲艺韵尽快清走舞台道具和布景。经多方调查得知原来一家国有旅行社要与广德楼戏园合作开办旅游专场,演出由北京歌舞剧院亲自打造《古都风韵》老北京风格综艺晚会。

至此我们与北京歌舞剧院共同打造的《城南旧事忆天桥之祝寿喜庆堂会》被国营单位无情抛弃。为什么共同打造的晚会经历一年的艰苦经营和创立的品牌就这样被国营单位无情的抛弃呢?当初国营单位的资金投入不就打水漂了吗?

其实是《城南旧事忆天桥之祝寿喜庆堂会》根本就不是北京歌舞剧院投入打造的和组织发起的原创品牌!!他们当然无所谓!!

北京金玲艺韵文化艺术中心的创立者是前中国杂技团演员,是2007年中国杂技团改企买断工龄的一线演员,是第一批走出国营团体自主创业的私营专业杂技团体。我们肩负着传统文化濒临失传的现状,我们肩负着最后一代北京人从事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代的传承人,我们自筹资金组织北京市杂技家协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知名学者组织了顾问团,共同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北京金玲艺韵文化艺术中心创立不久,在湖广会馆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城南旧事忆天桥》老北京传统杂技魔术晚会项目,其中包括针对中小剧场打造的《喜庆堂会》,针对露天广场打造的《传统走会》,针对大剧院打造的《京城皇会》。

晚会推出后陆续在2008年于几家民营小剧场试点演出,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民营小剧场缺乏管理一切向“钱”看,导致晚会向“三俗”和破坏传统文化方向发展,我们因此拒绝继续合作离开。之后不断尝试发现,大部分民营剧场都存在一切向钱看的理念,没有潜心发展传统文化的决心和毅力,最终导致无法继续合作,但是我们的品牌理念和堂会概念被这些私人民营者盗版去了,挂羊头卖狗肉用我们打造出的堂会理念添加入低劣的节目内容去坑害旅游观众。这种文化市场化盗版盛行现状我们无能为力。

于是我们决定不与民营剧场合作改投国营单位合作。得知前面广德楼戏园是一家创立于嘉靖元年的老戏园并且隶属于国营单位,我们与其洽谈合作。为了达成合作我们做出了巨大让步:我们的晚会项目必须无条件出让版权,出让经营权和票务定价权,签订的合同权力及权利全部归国营单位,责任义务全部是民营单位。即便是这样的霸王条款,我们为了能够发扬传统文化,能够继承杂技艺术,能够让更多的百姓实实在在感受中国自己的文化,我们毅然接受。我们能够接受的唯一理由就是对国家的信任。抱着对传统文化的执着,我们苦心经营,大力宣传,免费为国营单位演出接待各界嘉宾领导和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院长等。在接待领导演出或国外友人的宣传中,北京歌舞剧院给的新闻通稿悍然宣称广德楼戏园的传统杂技晚会是北京歌舞剧院自己打造推出的。这在宣传上就给百姓不可信的理由,一台传统杂技节目居然是由国营的北京歌舞剧院独自打造的难道不是贻笑大方吗?难道不是对品牌宣传和建立起到副作用吗?对此我们作为弱势群体只好忍耐,只要能够给我们提供场地继续跟我们合作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市场和大众一定会逐步看好和接受我们的晚会项目。

但是最无法想象的是,北京歌剧舞剧院身为国营单位竟以我们经营不善、票房不佳、合同期满等原由不再与我合作,自己打造了老北京风格的晚会,居然一点诚信没有,与唯利是图的民企一样剽窃我们的创意,挖我们晚会墙角,使我们对现在的文化市场和社会道德与行业操守大失信心。

我们想说的是,在我们文化产业这不是个案这是普遍现象,我们的文化市场就是一个大欺小强欺弱的现状,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对的这才是市场规律,你们错了,别的国家已经把自己文化产业提升等了战略高度,已经开始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动侵略发动了看不见的战争,而我们自己的文化还在自相残杀,相互剽窃,各自占领对方的市场和搞恶性竞争压低票价,所有大的团体的都是以出口作为导向在国外演出,而大部分是以没有什么附加值的劳动力输出。

原创品牌和民族文化却必须有限制有条件允许进入国际市场,想进入就必须以6+1的产业链的准则作为1为国外演出机构或团体服务,而国内市场我们还在搞文化产业市场化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演出机构崇洋媚外去帮助国外文化入侵中国市场,帮他们大肆宣传占领本来就可怜文化市场份额,而得到的只是更少的可怜的服务费,而对民族文化不屑一顾说自己的文化没有观众群,没有票房市场,不好运作,张嘴闭嘴说这些传统节目不知所云,是旧社会的糟粕,不值得投入改良,就该被历史淘汰,这是市场规律等等。

可悲啊实在是可悲!连从事文化市场的专业人士都是这么看问题的可想而知我们的普通百姓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文化,又怎么肯为它去消费呢?旧社会的传统艺人实在没办法了可以在天桥撂地卖艺,现在我们去那里撂地,新中国成立了,传统艺人登上剧场的舞台再也不用撂地表演了,可发展到今天我们好的舞台资源全部掌握在国营单位手里,而经营理念是一切向钱看不管你搞什么文艺创作都要以能够挣钱为第一准则,搞得不好不跟你合作,搞得好了把你踢出去自己从市场上招聘演员和从别的团体挖墙脚搞剽窃,进而压低票价搞恶性竞争。

好多民营团体失去土壤无法生存,只能倒闭或沦为个体演员失去了创作动力,与此同时我们的国营单位的日子就好过了吗?依然没有。因为在没有搞文化产业市场化的时候各大艺术团体是近乎于垄断,市场需要的时候他们拥有产品定价权说多少是多少,而且是中国搞民族自主品牌不具备复制性,而市场化后大量的买断工龄的演员流入市场进而加剧市场竞争使得国营团体的小型演出失去了定价权退出市场,当市场的流动演员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你会发现国营团体花费大量的资金创作的节目得到一定知名度的时候,一夜之间市场上就复制成风了,然后挤压国营团体的市场份额,国营团体只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学习国外艺术表现风格去走高端路线占领国际市场,可是发现国际市场只需要你的高超技术,不需要你的民族风格,依然按廉价劳动力输出,然而出口换内销发现国内市场崇洋媚外不需要中国人表演的现代浪漫主义;抽象主义风格,而本土民族文艺风格没有观众基础、没有票房、没有扶持政策、没有保护基金、知识产权无法得到保护,导致本土民族文化无人问津。但是国营团体又不能像民营团体大不了倒闭解散去当个体演员,它还得继续发展经营,所以不得不继续的加大提高技术难度来区别于市场的个体演员来做为国家团体演员标准,导致演员从业年龄急剧缩短,几乎接近竞技体育的年龄,使得大量演员因伤病、年龄等原因不能满足标准被国营单位解聘,但是我们的国营团体又是以国外演出为核心需要大量劳工输出,所以不断扩招演员、创办学校、与高校合作扩大招生,从而形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国营单位只大不强产品单一化失去市场竞争力,而我们全国的文化产业里文艺行业又没有品牌保护意识、行业道德操守不高、没有合作精神、以利益最大化标准,导致包括国营单位、民营单位、各自为战没有整合机构、统一规划和高效整合,导致相互模仿盛行、恶性竞争、丧失创作动力,最后导致我国的文化产业恶性循环。

中国文化产业民族艺术在别的国家受到文化行业及文化市场强烈排挤!为什么会受到排挤?发达国家不是已经市场化了吗?不是开放的吗?不是自由平等的吗?就好比国家的领土不容侵犯一样,因为这是民族文化的战争而其永远没有和平,不是同化别人就是被别人同化,不是你利用别人就是被别人利用,所以民族文化是绝对不能市场化的,绝对不允许受到任何侵犯,别的国家早就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开始保护了。

以英国为例,他们每年用于保护民族文化和鼓励民族创作的投入达到70亿英镑之巨,通过艺术机构用法律保护市场保护民族艺术同时还带领自己民族文化侵蚀我国百姓思想,包括美国、日本、等等发达国家都是如此,用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我们百姓进而影响我们的价值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从事文化行业的人崇洋媚外的由来,这也就是从我们的文化行业团体和行业个体演出运营商在到新闻媒体都愿意向外国文化靠拢和服务,只要有个国外的演出团体来本国演出如爱尔兰的《大河之舞》美国的大卫科波菲尔魔术等等,在我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其实这都是它国的文化侵略,我们不但没有戒心反而还无偿帮助它们大肆宣传帮助它国文化给本国人民洗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观众只对外来文化消费,看舞蹈只看大河之舞,看魔术只看美国魔术,而我们媒体还在不断的宣传外国文化,甚至到了直接购买外国制作过期廉价的演出版权在本国播放,如国际艺苑全部是国外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演出,而最新的文艺动态国外根本不卖,因为它们知道如果在电视上看到了就不会在到现场观看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上的国外文化演出全部是十年以前的,这样反复的宣传最好形成了一种社会现象看国外演出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和时尚代表。而我们的民族文化根本没有人愿意为其消费,也不知道到那里去消费,我们的艺术团体只有全部去模仿国外的文化元素在国内演出,导致国内观众拿来和国外对比发现没有国外好看,导致票房惨淡。

最后,中国民族文化在国外市场没有利润,在国内市场没有观众,最终我们的民族文化被外国文化产业拿去创造出外国的中国元素产品来冲击中国民族文化,如电影《功夫熊猫》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我们的艺术工作者最后终究沦陷为为国外文化产业的6+1模式的1!

北京金玲艺韵文化艺术中心

伍正光

中国网声明:刊发此文仅出于传递信息目的,所有的商业纠纷,与中国网的立场无关。转载此文者,请务必保留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