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综述
开幕式现场
清气(大漆) 唐小禾 程 犁
镜廊(环氧复合板上越南天然漆) 菲菲颖(越南)
和谐之韵0835(韩国釉漆 麻布) 郑解朝(韩国)
壳韵(大漆) 李秉儒
漆树叶之百态(大漆 棉布 铝箔) 张志纲
流动之四(黑漆) 田中信行(日本)
无极2(大漆 蛋壳 木板) 乔十光 宁保平
本报记者 李百灵
9月28日起,随着“2010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在湖北美术馆的开幕,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广大公众将免费欣赏到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越南、中国等7个国家的41位漆艺家的200多件当代漆艺作品。作为这次三年展的外围展览,“漆·迹——2010湖北当代漆画展”目前也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行,展出12位湖北本土艺术家的漆画作品,与此展相呼应。记者感到,湖北美术馆不仅为市民奉上了一场漆艺盛宴,更是为日益边缘化的中国漆艺的当代传承作出了可贵的努力。
首届三年展以“大漆世界——材质·方法·精神”为主题,参展作品不仅包括漆造物与漆空间,还包括漆平面作品和漆工艺作品,所用材料均为天然大漆,其风格面貌与精神内涵较之以往的漆艺展览更为丰富。
“2010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研讨会”也于开幕当日下午在湖北美术馆召开。本届三年展邀请了乔十光、贾方舟、张志扬、华立强、殷双喜、邹跃进、孙振华、冯光生等中国艺术家和美术理论家,以及三田村有纯、田中信行、郑解朝、金圣洙等国外参展艺术家共60余人与会。在策展人皮道坚主持下,漆艺这一传统媒材的特点及艺术方式的当代化呈现与意义成为了与会专家讨论的热门话题,大漆及其艺术所呈现出的独特之处与其精神内涵,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大漆:被误读的特殊材质
漆艺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精湛的传统漆艺造物有着特殊的形色质地,蕴含着东方人特有的精神情感,积淀着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传统漆艺并未得到完善的保护、传承和更新。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在日本,大家只要提到‘漆’,所有的人想到的都是天然漆;而在中国,只要提到漆大家想到的是包括天然漆、化工漆在内的所有涂料”这样令日本漆艺家三田村有纯感触颇深的现象。
中国人对于大漆的认知太少。实际上,大漆是一种非常健康和绿色环保的材质。“天然大漆——树漆、中国漆、日本漆都是无害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存在的天然涂料中最不伤害地球环境的一种,比如说作为药材曾在《本草纲目》里有记载,而在韩国可以用来做肥皂、做咖啡,还可以做成染料,不伤害皮肤。有哪一种涂料能做到这样呢?”清华美院教授、漆艺家周剑石说。
针对目前人们不了解何为“大漆”的现状,台湾著名漆艺家赖作明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理清“漆”的概念,“我的深切体验,‘漆’这个字在中国已经被严重误读,把涂料叫做‘漆’,而不分天然的还是化学的。”他提出,可以在中文名称和英文的翻译上对大漆的概念做一个界定,例如可称“树漆”,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大漆”的含义。在一些评论家和漆艺家看来,这一建议虽然仍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但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三田村有纯则认为,天然大漆和化工漆都有各自的优势,如天然大漆健康,而化工漆易干等。不同的漆可以在功能性、材料上做出不同的效果,重要的是“发挥天然漆的最大优势”。
对于大漆及其制品的独特特性,原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华立强娓娓道来,他强调了漆和人体的互动、把玩漆的各种体验。如大漆制品温度舒适,触感好、有生命力,碰撞物体的声音是温柔的,漆的光泽是一种内光等等,“很多艺术是为了展览做的,而漆恰恰是可以愉悦人群的。”他总结道。华立强的发言引起了在场漆艺家的共鸣,正是大漆独特的性质吸引着漆艺家长期专注地投入到漆艺创作中。
日本漆艺家田中信行更进一步地认为,漆的魅力是无限的,“漆这种材料作为一种表现媒介,韩国人、日本人、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找出自己的文化发展方向。”
是否需要保持 漆艺的纯洁性?
正因为大漆特殊的材质,美术评论家贾方舟认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本体语言,能说话、能体现出一种品质与精神。通过漆艺作品,人们不自觉地被材质本身的魅力所吸引。但对于大漆的这一优势,他同时也表示了担忧,“材料本身太强大,人们在看作品时不由自主地被材料本身所吸引。”他建议,材料和观念并重,“要进入当代语境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植入一种新的表达思想,同时又不能丢掉大漆的魅力,否则这种材料就有可能被取代,不具有价值。”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认为,漆艺要发展,就不能简单地继承和保持,艺术家有责任、有理由用自己的创造去推动漆艺的发展。他将漆艺分为三种类型,即漆器、漆画和大漆本身。无论哪种漆艺,都要把大漆自身的特性挖掘出来, “做好、做到极端,以逐渐建立新的漆艺基础语言和标准语言,从而提升水准。”殷双喜说。
批评家鲍栋则认为,漆艺家特别强调材料和媒介的纯洁性,实际还是在强调材料和媒介背后文化的纯洁性。“我们之所以用非常国际化的具有当代性的三年展的方式来做漆艺展,就是希望把漆从工艺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最核心的是自由表达,强调个性。”
对此,美籍越南艺术家PhiPhi Oanh并不认同,她认为,大漆本身是有质量、有含义和智慧的,不能仅仅把它当做画画用的材料,或者表现材质。“漆艺不是完全传统的,是可以和现代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和其他更现代的主题相结合的。漆是一种需要各种工艺来体现美感的东西。漆的质感来自于保存力,这些都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
湖北省美协主席、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唐小禾也主张保持大漆艺术在材质和工艺上的纯洁性。“离开了这个就不叫大漆艺术,也就没有特点了。从这一次的展览来看,样式非常的丰富,发展的空间很大,而且整个展览还是保持着大漆艺术的特点。”这一观点得到了漆艺家们的赞同。
漆艺的当代性探索
那么在当今艺术市场火热、艺术样式精彩纷呈的局面下,漆艺是否有向当代转型的可能?如何在当代艺术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对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邹跃进认为,这需要漆艺在自身的基础之上,以过去漆艺的发展为逻辑,建构自身的当代性。“这个当代性和当代艺术的关联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与过去漆艺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怎么在‘漆艺三年展’中被建构起来,要去探索、要去言说、也要去研究。”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美术理论家邵学海,“中国艺术的传统很久远,漆器艺术的传统在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但如今漆器工艺也面临现代化转型的问题。漆器艺术毫无疑问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但传统也不得不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他认为,转换和建构非常必要,其中有些理念需要重建和转化。
而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则更为乐观,他认为,当代艺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是重新来思考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如何让这些生活化的物品和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发生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当代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漆艺本身就具备当代性。“有些作品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漆艺是礼器,现在则能感觉到有一些对破碎感、对绘画、对装置艺术的利用,以及与雕塑的结合等等。从这些变化里可以解读到很多当代性的内容。”在他看来,此次漆艺三年展的举办意味着漆艺的一只脚已经跨入了当代艺术的大门。
对于这些讨论,海南大学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张志扬则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人们在过多地讨论和建构一些概念的时候,容易被自己的理论所禁锢,从而迷失了一些东西。“大家能否再放开一点,沉静下来,感悟多重空间,把漆本身的特点表现出来,这样更符合漆本身的属性。”
中山大学产品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杨小彦对此观点表示赞同,“我想起‘朴素’这个词。当我们过多地讨论转换、讨论当代时,直率的表达很重要。”他认为漆艺要向朴素回归,朴素是最重要的。
漆艺三年展:一个良好的 文化起点和发展支点
对于这次国际性的漆艺盛会,与会者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沈伟评价道:“湖北美术馆将漆艺展做成‘三年展’很有意义,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来策划此次展览,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点。展览内容已经可以作为当代艺术史写作的重要素材。我相信,漆艺三年展一方面可以带给中国当代艺术一种新的材质、方法和观念,也一定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部分。”
邵学海认为,此次展览对中国现代漆艺的重构、发展,特别是湖北作为漆器的故乡、漆的原生产地,对其地方文化的建设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美术批评家鲁虹在赞誉之余,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吸纳其他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亲身了解和体验漆艺,进而将漆艺之外的元素带入漆艺三年展中,为漆的艺术发展注入活力;在尊重漆艺的材质特点和技艺特点的前提下,借用外力,利用小展厅让普通观众参与尝试。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副馆长冯光生认为,湖北美术馆找到了强有力的发展支点,“作为一个美术馆而言,其长久的生命力就体现在自主策展要有自己的特色。”
三年展的框架下,湖北美术馆能够把大漆作为一条发展主线提出来的意义是什么?批评家吴鸿认为,现在国际和国内双年展、三年展很多,每一届展览的策划人都会挖空心思提出能够体现自身文化身份、文化传统、文化背景、地域特征的主题,但是展览的主题最终还要通过作品表达出来。湖北美术馆能够把大漆作为三年展框架的主要线索,其文化态度、地域身份用漆这种材料作说明已经非常明显。“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文化态度,相信第二届、第三届时会有更多令人感动的作品出现。”他说。
(除现场照片外,本版作品均为“2010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参展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