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和平”、“青青山城”等方案的设计师也来到现场,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立足重庆放开想象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副教授焦兴涛,是“世界和平”的作者,“最初创作时,眼光跳不出重庆的地域界限。经过多次修改,终于放开了想象力。重庆给我们提供的是展示平台,但眼光要是世界的!”
焦兴涛交出的最终作品方案,共由4部分组成,材质是汉白玉、金属等,将放置在大学城中央公园不同位置。雕塑有世界眼光,也立足了重庆,如有黄葛树、重庆大轰炸等自然、历史元素。
作品要具有前瞻性
焦兴涛说,一些雕塑比较抽象、艺术,可能会存在争议,但艺术家代表了前沿部分,有责任引领艺术的发展。
比如,上世纪80年代,在石板坡长江大桥建的“春夏秋冬”四个雕塑,当时提出了“人体概念”,人物半裸的造型引起了巨大争议,一些人甚至提出反对。如今,“春夏秋冬”已经成为重庆雕塑作品的经典。放在3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雕塑可能很容易被接受。
“如果眼光不长远,就只会属于那个年代,放在今天就会显得陈旧。”焦兴涛说,因此艺术要有前瞻性,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国内外都有这样的例子。 解读不一也很正常
“青青山城-森林重庆”的作者陈刚,是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他用不同的色彩来展示四季,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灵感源自《阿凡达》。昨日展出的作品,有4幅来自西南大学。
“现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每个人的解读方式不一样。”陈刚说,一幅作品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审美需求,这就像笛子要堵住一个洞,才能吹出美妙的音符。但作品的内容、形式,尽可能考虑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作品配以解读,会让更多市民能理解、会欣赏。
本版文/本报记者 蒋艳
本版图/本报记者 何熠
设计师们有话说》》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焦兴涛站在自己作品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