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成都画院成立30周年有感
王民平
古民居之于成都,就是刻在历史城池上的人文记忆。没有了原汁原味的民居老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就少了许多灵气。
在历史文化古街区宽窄巷子的西口,有一片枝繁叶茂的银杏林。夏天,它遮天蔽日,笼罩出一片硕大的阴凉;秋日,它满树挂彩,为街区洒上一层厚厚的金黄。银杏掩映处是一片古朴典雅的“三进三出”川西古民居,它建于清末民初,保存得十分完整,刻满了斑驳的记忆,这里就是成都绘画艺术的殿堂——成都画院。
古银杏讲述着老画院的变迁
不论日月怎样轮回,世事怎样变迁,画院人都不会忘记30年前的成都市委书记米建书。
画院刚成立那阵,租的是文化公园的房屋。1984年成都蜀都大道建设时,拆迁范围内有两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在米建书的亲自关心和督促下,市政府将这两处古建筑原样整体迁移到现在的下同仁路,于是,有了现在全国少有的古民居式的画院。从此,成都画家有了自己的家。
画院人常说,不论谁当书记、市长,市委、市政府对成都画院的关心爱护是一贯的。画院的几代画家都传颂着“市长令干道为画院古民居让路”的佳话。2004年,画院门前的同仁路改造,按照计划,干道需从画院四合院的前院穿堂而过,这样,路虽直了,但是当年千辛万苦保留住的古建筑四合院就不完整了,成都画院也没有了完整的家。问题反映到市政府后,时任市长的现任市委书记李春城带领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到画院现场办公,李春城指着老院子说,“保留画院,不仅是保留一个院址和几棵大树的问题,而是保留成都历史文化文脉,为此,再投入两千万元都是值得的。”
后来,年久的画院老建筑遭受白蚁的侵袭,现任市长葛红林多次察看,组织相关部门研究保护维修方案,最后由政府拨巨款用一年多时间维修整治画院古建筑。那次改造,使画院有了规整的美术展览场所,有了设备先进的藏画室,有了宽敞明亮的阅览室、画室、会客室……
画院要举办全国书画名家赈灾特展,成都市文化局如期下拨了足额的组织经费;画院要创建全国重点美术馆,成都市委宣传部和财政局、文化局在地震后经费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全力提供支持;画院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进京展,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压缩其他经费全力保证该展览……
正是因为这些一直关心爱护画院的市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才有了今天画院的生机盎然。如今,成都画院古民居建筑已经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画院美术馆已被批准升格为成都市美术馆。
旧民居:承载着城市文化的宝典
一个画院,就是一个城市艺术的展示窗口;一个画院,就是一个地方艺术的聚宝盆;一个画院,就是一个画派的向心力和生力军。
公元938年,后蜀主孟昶就在成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皇家画院翰林图画院,以黄筌、黄居寀父子为代表的工笔花鸟画家创造的院体画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为我国艺术史抹下了重重一笔。翰林图画院被后来的成都画家普遍推崇为成都画院的前身。如今,成都画院有专门陈列成都画院专业画家新创作品的“翰林”展厅。
黄筌可谓我国工笔画鼻祖,自那以后,成都的工笔画在全国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首任院长朱佩君开始,成都画院的工笔画创作与研究继先人之长,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工笔画大家,对巴蜀国画艺术发展影响深远。在成都乃至巴蜀地区,工笔画不论学术地位、艺术特色、绘画水准、普及程度都是可圈可点的。研究和打造巴蜀画派,不能不重视工笔画。因此,如果川渝打造巴蜀画派,要先从工笔画着手。
成都画院里有四川省第一个书画博物馆——成都画院书画博物馆,这是经过文物和艺术方面的专家认真评定后由省文物局正式批准挂牌的书画专业博物馆。该博物馆现有书画艺术精品馆藏1130件,除了张大千、徐悲鸿、黄胄、关山月等艺术大家的作品之外,还包括成都地区历代拔尖的艺术家的作品,是系统研究成都地区著名画家艺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同时,政府每年都为博物馆拨款,用于收集当代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可以说,成都画院书画博物馆已经成为研究成都绘画的最权威宝库。
画院成立30年来,先后有1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画院视察并留下墨宝,省市各届领导更是经常到画院视察;数百件作品入选全国各种美展,数十件在全国艺术大展中获奖,艺术市值也在逐年上涨;有不少作品被国家权威艺术机构收藏、作为外事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或是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悬挂展示。
此外,画院坚持公益性的艺术方向,每年推出20多场公益性展览,观众达上百万人次;每月举办一次高端艺术讲座“画院论画”,免费向公众开放;画家代训学生每年数百人,画院学生桃李满天下……
新潮流激荡出一批艺术大家
画家支撑着画院,画院托举着画家。
作为改革开放后由政府出资成立的第一批官办画院,成都画院在30年的艺术大潮里熏陶和锤炼出了一批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大家。
最早请进画院的艺术顾问李少言、沈福文、丰中铁、吕林、张采芹、冯建吴、李琼久、苏葆桢、李际科、周抡园、黄稚荃、吴一峰、李道熙、岑学恭、赵蕴玉、胡伯祥等人已经是中国绘画艺术殿堂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不论是艺术造诣还是市场价值,都令人啧啧称道,为成都画院的金字招牌添了光、加了彩。
朱佩君是成都画院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院长,她爱院如家。以她为代表的工笔画家,如姚思敏、高晓笛、江溶和李青稞,以及后来的青年女画家向洋,把成都的工笔画做到了极致,在全国许多大赛大展的金榜上总有成都画院的名字。
以巴蜀山水为题材的山水画家、花鸟画家和巴蜀人物为题材的人物画家,最早都集中在成都画院,如沈道鸿、何继笃、张幼矩、夏亮熹、叶瑞琨,著名版画家袁吉中,书法家田旭中、文永生,以及后来加入的刘德扬、魏明阳,大写意画家蔡寅坤等,他们的艺术各具特色,独树一帜,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艺术影响和市场空间。
何多苓上世纪80年代初的油画《春风已经苏醒》掀开了中国“伤痕画派”的大幕;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周春芽,以《太湖石》、《桃花红人》、《绿狗》震撼了油画界的视角神经和灵魂;还有以油画《亲爱的妈妈》获得全国第六届美展金奖的汪建伟,著名油画家万启仁、简崇民、胡仁樵、苏聪和青年油画家屠宏涛、多媒体艺术家陈秋林等,他们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倡导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风向。
正是他们,使成都画院成为国内画院少有的绘画艺术品种比较齐全、艺术地位较高的专业画院。
30年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个新的希冀。让我们永记院训:德厚艺精。愿画院的艺术之树常青!
(作者系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 、成都画院院长、成都市美术馆馆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