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扬:模特的笑很重要
2010年11月10日 02:43 北京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设计师:王一扬

王一扬的出名和一个人有很大关系,那个人就是陈逸飞。

1992年从中国纺织大学毕业以后,王一扬留校做了5年的老师。直到1997年凭借一次时装设计大赛上的出色表现被陈逸飞相中,成为尚未出世的Layefe女装首席设计师——当时他只有27岁,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

如今回忆起那段岁月,王一扬说:“我只记得当时服装展示的时候,旁边的保安大声说,‘哥们儿,你的男装真棒,我要是能买得起,肯定穿。’”这份来自普通人的鼓励也影响到他日后朴实、平和、舒适的设计风格。从商业到独立设计,再试图回到商业,王一扬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做着“有趣”的尝试。

让设计不露声色

2001年年底,王一扬离开Layefe,之后,ZUCZUG品牌诞生,王一扬踏上“做好穿的衣服”之旅,他希望用不露声色的设计衬托穿着者的原色魅力。

王一扬常常和团队的设计师说,想像力都要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所谓的时装文化。于是,素色的习惯被大色块代替,更加功能化的设计一改往日设计师追求个人化的设计情调。这种改变让人开始怀疑,王一扬是不是在向商业妥协?“设计和商业,总被大家认为很难融洽。我觉得所谓的商业、所谓的设计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两者是一致的。”

找普通人当模特

“大家看所有的时装品牌图片上的模特,很职业,又高又瘦,不爱笑,问题是,生活中所有人穿新衣服时都是非常愉快的。所以我们的模特都不是职业模特。”王一扬喜欢把“模特”和普通客人穿着同样衣着的照片放在一起,他也更喜欢普通客人呈现出来的最真实状态。“我们的设计师曾和我说,看到店铺里有的客人穿着我的衣服后特别伤心,怎么这种身材还来穿?这种状态我也经历过,我会想象自己的客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气质,但现在我很释然,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他们流露出最真实的穿新衣服的快乐。”

别让中国风变空洞

王一扬也经常被问到有关“中国元素”的问题,“我觉得个人性应该是放在中国性前面的,没有一个跟自己密切相关的表达,它的中国性就会非常空洞而概念化,才会出现许多所谓的中国风设计。个人认为,首先你要充分表达自己的东西,只要你在中国长大,日常行为就会有中国性在里面。”

王一扬说曾经很喜欢三宅一生的作品,现在更愿意通过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来启发自己,他称之为“镜子”,“设计师设计出什么样的服装,跟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我觉得观察其他民族的设计,要看到设计和他的民族之间的关系,这样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关系,从而建立自己的表达方式。”

上班路上玩“街拍”

每个清晨,王一扬都会步行上班,十几分钟时间,他会一路拍过去,“大家穿的衣服完全不一样,这种感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街头’。”在王一扬看来,现在所谓的“街拍”非常狭隘,“我以前很喜欢让我的设计师们去关注街拍,现在我发现,那些街拍并没有把街头真正有意思的人拍到,而是按照某种衡量时尚的标准去找寻对路的人。你会发现那很片面,被拍摄者在整个人群里占的比重非常小,所以这种街拍方式也是我不太喜欢的角度。”

在王一扬看来,做设计最有趣的地方莫过于它的表达方式,“我设计出一件衣服,肯定有自我表达,品牌也有它想表达的状态,但这些都在购买行为发生之前。衣服一旦被买走,被穿上,它就不再是设计师的表达,而变成穿着者的表达。”

■记者手记

“衣服”比“时装”

更有亲和力

看到王一扬是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优衣库的上衣、无印良品的裤子、匡威的鞋,在他身上虽然找不到任何有关自己品牌的物件,但这三件东西都像极了他品牌的风格——简单、好穿。和“潮人”打扮不匹配的,是他略带严肃的艺术家范儿,“关系”、“本质”、“可能性”这些词儿经常挂在嘴边。

王一扬确实不属于侃侃而谈的那类设计师,要么尴尬地笑笑,什么都不说,要说只说实话。但当谈到他追求的“有趣”的设计理念,说到客人穿上他的衣服拍照时,他的满足感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

王一扬不是那类跟风的设计师,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每个款式的设计,而是需要表达的想法,希望衣服可以和很多人分享。所以他更喜欢用衣服的说法来代替时装,衣服可以和更多人亲近,没有时装的季节感和时髦性。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张硕

晨报记者

张硕/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