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画·画中国”的5年
沉 浮
开栏的话:
“十一五”渐近尾声,“十二五”已触手可及。过去的五年,对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而言,不过是短暂一瞥,而对于每一位文化工作者来说,却也是难忘的岁月。为了展示“十一五”文化建设成就,展现广大文化工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默默奉献精神,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我的五年”专栏,从普通人的视角,观察、回顾“十一五”文化建设成就,展望“十二五”文化发展前景,为广大文化工作者,也为普通群众记下那些难忘的日子,抒发对下一个五年的美好期盼。
2004年,一个计划30年画遍中国的中国画创作工程——“中国画·画中国”拉开了帷幕。
“中国画·画中国”的创意源于我在安徽徽州的思考。2002年我旅欧办展归来,在徽州的宏村写生20余天。正是在那里,我对当代中国画坛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思考:纵观中国美术史,无论是创作空间,还是作品推广;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等,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画家像当代画家这样拥有如此优越的条件。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拥有一个开明的盛世,拥有一个令世界瞩目的祖国——中国。
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当代画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舞台,但美术界表现出了种种缺憾,急功近利、无限复制、学术缺失等令人担忧。当代中国画家面对社会迅速发展、中国收藏界的大规模需求,似乎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乱了方寸,什么画种好卖就改行画什么,什么题材好卖就画什么,一切以市场为导向。这就失去了自我,磨灭了鲜活的艺术个性。
“笔墨当随时代”,一个艺术家更应是时代的引领者、表现者和记录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我,我意识到,作为当代中国画家应当承担起历史的责任。为了自己的艺术生命,也为了中国画的传承,必须抛小我走出斗室,扑向自然,再造新我。我更意识到,历史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荣誉、鲜花、财富,乃至生命都是暂时的,只有作品是永恒的,留下一批,哪怕一幅无愧于时代的传世精品,应是当代中国画家的天职。
当下中国画应该怎样画、画什么才能与时代合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中国当代画家的潜力和激情?我认为必须改变画家目前的创作空间和题材,引入竞争机制,让画家远离自己熟悉的表现地域和题材,进入一个全新的创作目的地,并且让不同地域的画家就一个题材同台竞技,互动撞击,才能够产生新的火花。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我想组织全国画界精英,以描绘美好的现实生活为目标,以画祖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新面貌、新生活为主线,开拓传统绘画新的创作领域,挖掘新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语言,在中国画坛掀起一次画家走进自然、深入生活的大行动,于是就有了以“丹青同绘中华盛世,齐唱画坛同一首歌”为口号的“中国画·画中国”。
自启动以来,“中国画·画中国”已连续完成了5个省区市的写生、创作、展览,出版专题画册5本,全国发行2万余册;在中国美术馆、全国政协礼堂、五省区市举办专题展览10次,观众20余万人,创作出中国画精品600余件……“十一五”即将过去,“十二五”即将到来。“中国画·画中国”的第一个5年已经过去,还有5个5年的历程,任重而道远。在这5年中,我为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而备受鼓舞,为各位画家的倾情演绎而感动,为涌现出来的一批批中国画精品而兴奋,为自己在中国画坛作出的一点点努力而欣慰。
愿“中国画·画中国”继续走好,愿中国画继续走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