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小城故事多(出访归来)
2010年11月17日 05:10 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图为圣诞老人村,地上的白线是北极圈标志线。

本报记者 张勇摄

位于北极圈上的罗瓦涅米,是座会讲故事的小城。

它讲述的圣诞老人的故事,装点了全世界孩子们的梦想。如今,它又在用新的故事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展现芬兰人既严谨而又充满想象力的民族性格。

圣诞老人说中文

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起飞,一路向北,约50分钟后抵达罗瓦涅米。从空中俯瞰,这是一片湖光潋滟、风景如画的国土。大大小小的湖泊和岛屿,星罗棋布,分不清是岛在湖中,还是湖在岛上,恰似天女打碎了自己的梳妆镜,散落在绿莽莽的大地之上。陪同人员说,芬兰有500多万人口,近19万个湖泊,600多万个岛屿。想必统计这些湖和岛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吧!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芬兰特有的自然美景。而罗瓦涅米能够成为这幅秀丽画卷中最令人向往的一部分,被誉为“北方女皇”,首先要归功于圣诞老人的故事了。

传说中的圣诞老人住在北极附近。每年的圣诞夜,他会乘着驯鹿雪橇,挨家挨户给孩子们送礼物。关于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北欧各国之间一直有争议。1927年,芬兰儿童故事大王马尔库斯宣称,他发现芬兰拉普兰省东部边界的耳朵山是圣诞老人居住的地方。1950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来到芬兰后被北极圈上设立的一块标志木牌所吸引,人们由此发现了北极圈这一特殊地点的旅游商业价值。1985年,芬兰人利用圣诞老人故乡的故事加上北极圈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在北极圈上建成现在的圣诞老人村,成为芬兰旅游业的一大特色产品。从那时起,圣诞老人就在芬兰“安家落户”,并得到联合国的认可。

本报代表团来到圣诞老人村时,天上飘起了零星的雪花。村内游人不多。据介绍,每年的圣诞节前后,才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可以在北极圈的标志线上照相,去圣诞老人办公室拜访圣诞老人。这位白胡子老爷爷每天都在那里等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跟他们合影留念,一张照片收费30欧元。让代表团感到惊讶的是,圣诞老人竟然会说中文。他用标准的中文跟我们打招呼,说再见。看来,这里的中国游客少不了。

圣诞老人村邮局也是游客们的必访之地。这里出售当地风光明信片和圣诞卡。当然,人们最看重的还是这里的邮戳带着圣诞老人的问候。据说,临近圣诞节时,每天平均3万封信从世界各地如雪片飞至,圣诞老人也会给留下签名和地址的游客发去贺卡。

“北方女皇”亮出名片

讲好圣诞老人的故事,罗瓦涅米不仅为世界献上一份文化厚礼,也造就了自己独特的旅游业。据该市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罗瓦涅米旅游业直接收入还是保持了增长,达1.7亿欧元,游客约45万人次。

旅游业给小城带来了繁荣。基础设施完备,水陆交通发达,商铺酒肆林立。据介绍,这里的公路下面都铺有电热管,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公路上也不会积雪或结冰。应该说,当地人的小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小城有更大的雄心。2005年,罗瓦涅米市政府成立“国际化委员会”,制定该市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要建设“国际技能和文化中心”。

一座只有6万人口的小城,哪来这么大底气?罗瓦涅米旅游局局长、国际化委员会秘书图拉·瑞塔拉—加丁对本报记者这样说:罗瓦涅米规模虽小,却五脏俱全,有两条大河穿城而过,有全世界最北的民用机场,还有两所大学。一所是拉普兰大学,有师生4000多人,在极地科学研究等领域很有造诣,也是欧洲最北的大学;另一所是罗瓦涅米应用科技大学。罗瓦涅米是拉普兰省的省会、木材和皮毛贸易中心、世界圣诞之都,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有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通过国际化战略,罗瓦涅米的旅游业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罗瓦涅米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它积极参与2012赫尔辛基世界设计之都的文化活动,成为其合作伙伴。今年,罗瓦涅米还当选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正式合作城市。它还创办了11种语言的城市网站,包括中文。瑞塔拉—加丁说,罗瓦涅米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2006年,罗瓦涅米与中国的哈尔滨结成友好城市。

中餐飘香北极圈

罗瓦涅米还有两家中餐馆,它们是世界最北的中餐馆。

人在旅途最思乡。在遥远的北极圈,见到中餐馆,令人感到格外亲切,也顿生疑惑,怎么跑到如此偏远的地方开中餐馆?

在罗瓦涅米的主要商业街上,一南一北各有一家中餐馆。南边的叫海龙楼,北边的叫祥龙楼,分别属于一对刘氏兄妹。我们来到祥龙楼,也就是世界最北的中餐馆。下午2时,餐馆里还是熙熙攘攘,客流不断。女老板刘建军端菜送饭,忙得脚打后脑勺。

刘建军,49岁,来自武汉。1987年随丈夫来到芬兰开中餐馆。那时候,国外的中餐馆很难请到专业厨师,饭菜口味比较差。而刘建军的丈夫在国内是烹饪学校的老师,他们家的饭馆一下子就红火起来。

1992年,刘建军一家搬到罗瓦涅米,相继开了湖北风味的海龙楼和祥龙楼。后来她移民加拿大,把海龙楼转让给自己的哥哥。现在她又回到罗瓦涅米,继续操持祥龙楼。她说,在这个地方时间长了,认识的人多,有感情了。

刘建军说,1988年以前,芬兰人没吃过豆腐。她就自己打豆腐,向当地人介绍豆腐如何营养丰富,就像西方人的奶酪一样。如今,豆腐正受到越来越多芬兰人的喜爱。

刘建军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现在,吃中餐的当地人越来越多,餐馆有很多回头客。她也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守着一条大河,却吃不到活鱼。”中餐吃鱼讲究鲜活生猛,而在这里买不到活鱼。

在罗瓦涅米,代表团还见到一家麦当劳餐厅。据陪同人员说,那是世界最北的麦当劳餐厅。

在落日的余晖下,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罗瓦涅米。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座极地边城还靠着自己的智慧和雄心,写下一个独特的成功故事。这座童话般的小城,正如一首歌里唱的:“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

位于北极圈上的罗瓦涅米,是座会讲故事的小城。

它讲述的圣诞老人的故事,装点了全世界孩子们的梦想。如今,它又在用新的故事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展现芬兰人既严谨而又充满想象力的民族性格。

圣诞老人说中文

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起飞,一路向北,约50分钟后抵达罗瓦涅米。从空中俯瞰,这是一片湖光潋滟、风景如画的国土。大大小小的湖泊和岛屿,星罗棋布,分不清是岛在湖中,还是湖在岛上,恰似天女打碎了自己的梳妆镜,散落在绿莽莽的大地之上。陪同人员说,芬兰有500多万人口,近19万个湖泊,600多万个岛屿。想必统计这些湖和岛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吧!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芬兰特有的自然美景。而罗瓦涅米能够成为这幅秀丽画卷中最令人向往的一部分,被誉为“北方女皇”,首先要归功于圣诞老人的故事了。

传说中的圣诞老人住在北极附近。每年的圣诞夜,他会乘着驯鹿雪橇,挨家挨户给孩子们送礼物。关于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北欧各国之间一直有争议。1927年,芬兰儿童故事大王马尔库斯宣称,他发现芬兰拉普兰省东部边界的耳朵山是圣诞老人居住的地方。1950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来到芬兰后被北极圈上设立的一块标志木牌所吸引,人们由此发现了北极圈这一特殊地点的旅游商业价值。1985年,芬兰人利用圣诞老人故乡的故事加上北极圈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在北极圈上建成现在的圣诞老人村,成为芬兰旅游业的一大特色产品。从那时起,圣诞老人就在芬兰“安家落户”,并得到联合国的认可。

本报代表团来到圣诞老人村时,天上飘起了零星的雪花。村内游人不多。据介绍,每年的圣诞节前后,才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可以在北极圈的标志线上照相,去圣诞老人办公室拜访圣诞老人。这位白胡子老爷爷每天都在那里等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跟他们合影留念,一张照片收费30欧元。让代表团感到惊讶的是,圣诞老人竟然会说中文。他用标准的中文跟我们打招呼,说再见。看来,这里的中国游客少不了。

圣诞老人村邮局也是游客们的必访之地。这里出售当地风光明信片和圣诞卡。当然,人们最看重的还是这里的邮戳带着圣诞老人的问候。据说,临近圣诞节时,每天平均3万封信从世界各地如雪片飞至,圣诞老人也会给留下签名和地址的游客发去贺卡。

“北方女皇”亮出名片

讲好圣诞老人的故事,罗瓦涅米不仅为世界献上一份文化厚礼,也造就了自己独特的旅游业。据该市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罗瓦涅米旅游业直接收入还是保持了增长,达1.7亿欧元,游客约45万人次。

旅游业给小城带来了繁荣。基础设施完备,水陆交通发达,商铺酒肆林立。据介绍,这里的公路下面都铺有电热管,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公路上也不会积雪或结冰。应该说,当地人的小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小城有更大的雄心。2005年,罗瓦涅米市政府成立“国际化委员会”,制定该市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要建设“国际技能和文化中心”。

一座只有6万人口的小城,哪来这么大底气?罗瓦涅米旅游局局长、国际化委员会秘书图拉·瑞塔拉—加丁对本报记者这样说:罗瓦涅米规模虽小,却五脏俱全,有两条大河穿城而过,有全世界最北的民用机场,还有两所大学。一所是拉普兰大学,有师生4000多人,在极地科学研究等领域很有造诣,也是欧洲最北的大学;另一所是罗瓦涅米应用科技大学。罗瓦涅米是拉普兰省的省会、木材和皮毛贸易中心、世界圣诞之都,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有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通过国际化战略,罗瓦涅米的旅游业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罗瓦涅米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它积极参与2012赫尔辛基世界设计之都的文化活动,成为其合作伙伴。今年,罗瓦涅米还当选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正式合作城市。它还创办了11种语言的城市网站,包括中文。瑞塔拉—加丁说,罗瓦涅米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2006年,罗瓦涅米与中国的哈尔滨结成友好城市。

中餐飘香北极圈

罗瓦涅米还有两家中餐馆,它们是世界最北的中餐馆。

人在旅途最思乡。在遥远的北极圈,见到中餐馆,令人感到格外亲切,也顿生疑惑,怎么跑到如此偏远的地方开中餐馆?

在罗瓦涅米的主要商业街上,一南一北各有一家中餐馆。南边的叫海龙楼,北边的叫祥龙楼,分别属于一对刘氏兄妹。我们来到祥龙楼,也就是世界最北的中餐馆。下午2时,餐馆里还是熙熙攘攘,客流不断。女老板刘建军端菜送饭,忙得脚打后脑勺。

刘建军,49岁,来自武汉。1987年随丈夫来到芬兰开中餐馆。那时候,国外的中餐馆很难请到专业厨师,饭菜口味比较差。而刘建军的丈夫在国内是烹饪学校的老师,他们家的饭馆一下子就红火起来。

1992年,刘建军一家搬到罗瓦涅米,相继开了湖北风味的海龙楼和祥龙楼。后来她移民加拿大,把海龙楼转让给自己的哥哥。现在她又回到罗瓦涅米,继续操持祥龙楼。她说,在这个地方时间长了,认识的人多,有感情了。

刘建军说,1988年以前,芬兰人没吃过豆腐。她就自己打豆腐,向当地人介绍豆腐如何营养丰富,就像西方人的奶酪一样。如今,豆腐正受到越来越多芬兰人的喜爱。

刘建军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现在,吃中餐的当地人越来越多,餐馆有很多回头客。她也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守着一条大河,却吃不到活鱼。”中餐吃鱼讲究鲜活生猛,而在这里买不到活鱼。

在罗瓦涅米,代表团还见到一家麦当劳餐厅。据陪同人员说,那是世界最北的麦当劳餐厅。

在落日的余晖下,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罗瓦涅米。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座极地边城还靠着自己的智慧和雄心,写下一个独特的成功故事。这座童话般的小城,正如一首歌里唱的:“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