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挑战与创新
2010年11月17日 09:38 中国文化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如何看待中欧艺术的现状?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艺术创作又会遭遇什么样的问题?在第三届中欧文化对话会议期间,中欧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语言交锋。正如大会报告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所言:“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讨论也很激烈,问题也比较集中。”在“中欧艺术现状:挑战与创新”这个话题之下,他们展开了两个方面的热烈研讨:一个是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第二个是合作与交流。

一、文化的选择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专员阿郭塔·雷维斯提出“如何将自己推荐给中国”的问题,她认为这个“自己的”应该是最好的,能够代表自己的国家与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中欧双方在知识层面上存在不少盲点,比如当代欧洲严肃的艺术创作,中国知道的却不多;中国艺术家在全球化时代反映中国社会现实,又表达自己艺术理想的作品,欧洲人了解得也不多。这样,落入欧洲人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一方面是肤浅的娱乐化的,另一方面是符号化了的。

这时候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教授底儿特·马克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他放了两个印尼音乐家的作品。然后说,在印尼巴厘岛受本地人欢迎的有西方人参与创作的曲子,在欧洲却遭到批判;而在欧洲受到肯定的能体现印尼文化特征的乐曲,印尼人却认为是对自己文化的污辱。他引用德国作曲家的话:“假如一个人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我不相信他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作曲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回应说:刚才马克播放的音乐是西方人耳朵里的东方音乐,不是东方音乐。他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西方人选择了巴厘岛的这个音乐,而不是那个音乐?文化的选择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讨论不能一直分成东方阵营或西方阵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教授朝戈也举了一个例子:2006年在西班牙马德里有一个模特儿的展示,里面出现了一张中国面孔,他当时看完以后就认为她实在无法代表中国女孩的形象,他接着说“西方人的选择有一种猎奇心理,东方只是被当做异域(他者)。”“中国艺术家应该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核心的向心力,能够自我运转的向心力,才能产生这块土地真正的艺术,才能获得自己艺术的尊严。”

雷维斯就此作出了回应,她说:我们拿到的都是别人对我们的错误的估计,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那些自认为是我们所期待的作品并将其推荐给我们。我们获得的是中国合作者所选择的,并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希望看到有突破性的作品。柏林自由大学教授里切特说:我们的讨论不能一直分成东方阵营或西方阵营,不能落入这样的陷阱。在西方,不同地区及国家的文化差异也很大。

三、为了艺术,还是为了功用

意大利的恩里克·塔拉塔等强调:“文学、绘画在欧洲被归为艺术中的大类,而不是娱乐方式和赚钱途径。”而伦敦罗马尼亚文化学会的加布瑞尔·马萨西说,在欧洲总有究竟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还是为了功用而艺术的讨论。但是西班牙、荷兰、俄罗斯一些著名的博物馆,目前也面临着观众的流失,博物馆也进行革新来吸引观众,有的展示是纯粹商业化的,也开始卖书、卖食品饮料。同时,欧洲的艺术家也不得不和市场进行有机的互动,否则他们就会被边缘化。

四、文化流动促进了作品创新

近年来,当然也有一些令人振奋的中欧合作行动。里切特说,汉堡一个剧院跟中国进行合作,请了中国的戏剧导演到德国去导戏。在柏林艺术文化中心,中国和德国的表演艺术家合作表演了即兴发挥的、非常有趣的戏剧,是关于一个桌子和一个椅子的。里切特认为,在表演艺术领域,跨界的文化流动促进了作品创新——上海剧作家排演易卜生的戏剧,采用了越剧形式,这既改变了易卜生也改变了越剧。

香港帕拉艺术空间首席执行官佛米那亚提出:我们如何评价在一个特定的艺术空间中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所产生的艺术行为?德国欧洲艺术中心Hellerau主席詹尼克说:对于当代的艺术创作,除了中国的许江先生提出的四点建议(媒介创新;制度批判;公众参与;思想深化),他还想补充一点,即加强艺术家与艺术家的合作。针对这方面的话题,郑工认为“合作”的意义可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展开。一是强化自我意识,制造差异;二是强调相互理解,消除差异;三是异质同构,这是最重要的,即关注在场状态与瞬间的启发,相互阐释,个体是自足的,结构是离散的。如果将“合作”转换为一种对话的方式,实现其语言的功能,那么,无论创作还是欣赏,都将被推入到一种“阅读”的状态。

五、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智慧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宫宝荣认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文化,必然存在强势与弱势。不同势头的文化交融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其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又是如何?一般情况下,是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所改造,而不是相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朱乐耕说:交流中有你的我的,也有我们共同的。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智慧。加布瑞尔·马萨西也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在文化交融中,会出现更多的共同点与普世价值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吕品田对于交流有一种分析,他认为艺术交流现状与交流的状态有关。归结起来有两种:一是交流断裂,二是交流过度。“断裂”的情况因为存有障碍,只强调自我的认识而不考虑接受者,导致无法相互理解。“过度”的情况是在跨文化之间发生,如全球化问题。全球化就是交流过度,是一种文化对他文化单向性的影响而不是双向的,没有个性,也没有地域性,没有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需要保护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