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皓
中国嘉德本月下旬的秋拍上,有一个别开生面的专场“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说它特别,因为是中国读书界名人董桥先生的第一个藏品专场,且藏品图片旁多有董桥历年所撰的精赏美文相配,确是图文并茂。从董桥藏品的口味,倒也可以看出收藏的一个新方向来,即文人收藏。
文人收藏向来兴旺,与皇家收藏一起构成中国收藏史上的两股主线。文人收藏不追求豪华,讲究品位,不喜欢繁复刻画,讲究简洁隽永,明心见性。董桥的收藏就是千百年来文人收藏的脉络延续,他的藏品没有大件,尤其名人书画,尺幅都非常小,但却件件精绝。比如他收藏的齐白石《鸭梨蜜蜂》仅有半平方尺,画面简单到一只鸭梨上面钉着一只小蜜蜂,但敷色用笔极其清雅可爱。
文人收藏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看到好的东西都太贵,便宜的又不想收,口味刁的结果是难以收到东西。董桥在说起他收藏吴湖帆作品时也承认,“合我心意的我买不起,没有新意的我又不想买。”蹉蹉跎跎几十年,他都没有收到一件,看了别人家里旧藏的吴湖帆之后,“我情愿我家里一幅吴湖帆都没有!”他没有收到吴湖帆,却收了一件吴湖帆夫人潘静淑的《荔枝白头翁》,上面有吴湖帆的题字。“闺秀丹青就算市场价值不大,读书界珍惜的永远是作品背后那一缕笔缘墨情。”
董桥钟爱名家的精绝小品,更注意作品背后的想象空间。他收藏一幅胡适的行书《清江引》,是市面上常见的胡适抄录诗,是195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写给他的学生张充和及先生傅汉思的。1987年张充和到上海见到黄裳,听黄先生说曾收藏胡适手迹,文革中销毁了,张充和回美国后将《清江引》寄送给黄裳。一件仅1平尺的书法见证了横跨几十年、路途数千里的四位旧时文人的情谊。
董桥收有几幅溥濡的小品,这位旧日王孙因为天变地变,最后朝着文人路线走去。董桥说溥濡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台湾师范大学授课,学生们都抢着去听这位“差一点当上皇帝的国画老师”的课。“在助教、班长、入室女弟子的簇拥下,年逾半百的溥老师步入教室,他习惯了盘腿而坐,助教事先指点,女生轮流为其捶背,男生负责一根接一根替他点烟。溥濡说,学画要先读四书五经,练好书法,人品端正而不学自能。”
文人收藏,重要是以自身的学养品读出作品中的深厚内涵,文人特有的高华气派、高贵品格、独立精神便在文人收藏中代代相传。举一小例,董桥有很多文章写他收藏书画文玩的经过,但他很少用“买”这个字,常用的有“割爱匀给我”、“求得一幅字”、“近年搜得”、“倾囊以迎”。收藏跟钱无关是不可能的,但“玩文玩毕竟只是品味的消遣,一旦燃起投资的野心,清淡的沉醉一下子会变成混浊的压力。”董桥说的,是经验之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詹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