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面阔起来,不如精神“富”起来。我们追求的富裕,不光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我们需要靠扩内需、促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仍然需要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精神来凝聚力量,需要重拾远比金钱更可宝贵的道德和修养来构建和谐。只有两者处理好了,我们离真正的强大和富足才不远了。
也许您已经注意到,眼下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我们多半会被这样的户外广告包围着:“奢华”、“豪宅典范”、“上流人家”、“皇家”、“至尊”、“国际高尚住宅”等;打开报纸网站,一些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语更是铺天盖地:“正统龙脉”、“稀有尊贵生活”、 “品位,源自尊贵血统”,伴随着flash做的盛景,张扬着奢华与富贵。
不仅如此,奢侈品消费火旺,据《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截至去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该蓝皮书预测说,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首位。有媒体称,就推动奢侈品业增长而言,中国已经成了无可置疑的领头羊。
应当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国家的确发展了,百姓的生活的确也有了巨大的改善。但也不得不承认,一部分国人在富了之后的奢侈消费、炫耀性消费,却是大大地令人咋舌、让人惶惑了。眼下,热衷“住大房、开大车、吃大餐”的人不在少数;出国游,一掷千金豪购奢侈品的也是大有人在。据说,国庆长假期间,在美国Prada旗舰店,一位东北女孩花20多万人民币,一口气买下了五六个包包。结账时,她对同行的另一女孩说:“真便宜啊真便宜!” 张狂之态令人侧目。
中国人真的有那么富吗?没有。虽说中国人好面子、攀比炫耀的习惯由来已久,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国人还远没有真正地富裕起来,不是说,中国的人均GDP仅有3700美元,排在世界100位以后吗?再有,我国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全国尚有数千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上需要帮扶。可正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单位、部门的“奢侈消费”,以及在其带动下,如今整个社会在消费上竞相“跳起来摘桃子”,甚或出现不少人、不少地方“充大佬”、“越穷越奢华”的怪相。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市场奢侈品消费80%的消费者年龄处于20—40岁,与西方社会奢侈品的消费主力40—70岁之间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和非理性。在中国,被称为富二代的群体对品牌非常狂热,视“名贵产品”为必需。表面上看,过度消费完全是个人行为——人家花的是自己的钱,爱买什么买什么,愿意当什么“奴”就当什么“奴”,但从深层次来看,这不仅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因为过度和奢侈消费营造出的虚假的富裕,对社会有着诸多的害处。
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有悖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理念。贪吃一时“资源饭”,欠下千年“子孙债”,面对“资源有限”同“消费欲望无穷”的矛盾,一些政协委员痛陈:“有钱就张扬,富有就奢侈,是暴发户、土财主心态。”他们大声疾呼社会对高消费、高污染的“奢侈型”过度消费模式进行反思,停止奢靡浪费行为,杜绝未富先奢之风。
阔起来,不如“富”起来。这“富”,不光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我们需要靠扩内需、促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仍然需要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精神来凝聚力量,需要重拾远比金钱更可宝贵的道德和修养来构建和谐。只有两者处理好了,我们离真正的强大和富足才不远了。
如此看来,花钱有讲究,消费当思量,对你我来说,敢不敢消费、能不能消费姑且另论,关键还是会不会消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