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小玲
“一甲子风风雨雨,群星仍璀璨;六十年热热闹闹,百花更盛开。”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的美术界代表赵延年近日写下了这样的寄语。言简意赅的寄语,追昔抚今,既表达了对上海文联成立60周年的欣喜和祝贺,也概括了上海文联六十年走过的风雨历程。
1950年7月,在陈毅市长亲切关怀下,由夏衍、巴金、于伶、贺绿汀、冯雪峰、梅兰芳、周信芳等老一辈文艺家发起,以“团结、创造”为主题,上海召开了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上海市文联的成立。60年来,市文联努力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引领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潮流中,使上海文艺在不同历史阶段涌现出许许多多生动反映时代和人民的精品佳作。
营造文艺家温馨大家庭
在许多文艺工作者心中,上海文联就是一个“融融乐乐的大家庭”。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说自己“享受着大家庭的关怀和照顾,体味着点点滴滴、许许多多的温暖和感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小燕把上海文联看成“永远是我的家”,“在她的感召下,94岁的我依然觉得自己的艺术源泉还远远没有枯竭。”尚长荣称自己毕生钟爱和从事的京剧事业,在北京初步积累,在西安提高成熟,最后在上海取得大成。在他看来,“上海是艺术家得天独厚的艺术领域和发展空间。”
在文艺体制改革进程中,上海文联率先探索建立了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为吸引优秀演艺人才入户上海开辟绿色通道。 (下转第8版)
(上接第1版)截至2009年底,共有104位优秀演艺人才通过该平台顺利入户上海,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杂技等各个艺术门类。著名现代舞演员金星是“绿色通道”的受惠者,艺联帮她这个在上海 “漂”了近十年的舞蹈演员拿到了上海户口,解决了孩子的入学问题,还帮她申请到了市委宣传部人才专项资助基金。金星说:“艺联是真正为演艺工作者着想、为演艺工作者办事的。上海成立这种性质的组织,表明这个城市具有世界眼光、长远眼光。”
60年来,上海文联努力建设文艺家温馨的家园,团结并凝聚众多文艺人才。目前,上海文联拥有14个市级文艺协会,会员15000余人,使上海形成了一支梯次分明、人才济济的文艺队伍。
搭建文化品牌大平台
60年来,上海文联通过举办各类专业艺术活动,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创办于1960年的“上海之春”,50年来一贯秉承扶持新人、力推新作、活跃群众文化的宗旨,造就了数代上海作曲家群体和大批传世之作。何占豪和陈刚的《梁祝》、丁善德的《长征》、吕其明的《红旗颂》等,都是在“上海之春”涌现出来的。著名作曲家朱践耳新创作的《第一交响曲》曾饱受争议,正是在“上海之春”这个公平、公正的展演舞台上获得肯定,为他音乐创作继续探索增添了信心。
创办于1990年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20年来吸引了国内外50多个剧种、1000多台优秀剧目来上海交流演出,3000多名戏剧工作者参评,418名优秀戏剧演员和9个集体获奖,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奖项之一。创办于1986年的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开展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之一,举办10届来,不断扩大规模,逐步接轨世界,先后取得三大国际权威摄影组织认证,提升了品牌效应。创办于新世纪前后的上海美术大展、上海书法大展,也为推动专业交流、促进艺术创新、扶持新人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上海市文联各协会以“一会一品”为目标,一批专业艺术活动日臻成熟。金秋诗会、大学生话剧节、魔术金手杖奖、新民歌征集、曲苑芬芳名家演出、华东六省一市舞蹈大赛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创作的繁荣。
架设文化惠民大舞台
多年来,上海市文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惠民活动,每年组织“走进文明社区”、“和谐心声情满家园”、慰问外来务工人员等文艺巡演活动上百场,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组织文艺家到基层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培训群文团队,推动群文创作,目前已与43个社区乡镇建立文化共建关系,在5个社区乡镇建立了上海文艺家创作基地;从2008年起,还面向机关、学校、部队、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设文联艺术家讲坛,两年来举办各类艺术讲座196场,为提高市民艺术鉴赏水平提供了帮助;广泛开展各类艺术培训、艺术教育、文化扶贫、文化助残等活动,先后创立了书画名家进校园、民间艺术示范讲座、美术创作研修班、书法研究生班、农村小康电视节目工程、电影惠民专场、盲人触觉艺术展览等项目。音协、美协、书协等协会组织的艺术考级活动,影响日益广泛,年应考数达5万多人,满足了人民群众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姜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