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改建的集市
2010年12月01日 06:07 重庆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老集市罕·哈利利

杨沐春涓

相信古埃及的法老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金色面具会在几千年,被21世纪的现代人,复制成大小不一的纪念品,满大街出售,如果他们晓得,会作何感受?

凡是去埃及的人,总会去一个老集市,这个集市就是罕·哈利利。要说知道老集市名字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可是真在里面转透、转得悠闲自在、寻到一些秘密的人其实并不多。

这里曾经是法特梅三朝后裔的墓地,公元14世纪,当时埃及的统治者罕·哈利利以法特梅是叛教者无权建墓地为由下令拆毁墓地,并出资在此处建起一个市场,就是罕·哈利利。起初并不成什么规模,做着做着就红起来了。

和伊斯坦布尔带大篷的集市不同,哈利利的店铺都开在敞开的连绵蜿蜒的石板街上,有的和古董级的老房子交汇在一起,有的就在过道上。曲里拐弯正是这里的魅力所在,弯弯的小巷连着弯弯的小巷,低头走路时,忽一抬头,看见一个什么物件高悬在头上,或者冒了出来,让人心头一亮。

这一片密巷的前身,是一个货栈和客栈,叫“Khan罕”。当年,古城门边上的沙漠骆驼商队集结于此地,从各地带来各种商品,交易贩卖,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这几百年,保留下来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也繁荣和活跃了老开罗的城市景观。

现在,它成为一个象征,象征开罗古老文化,世界各地的游客无不驻足。刚下旅游车,我就被市集入口处来来往往的人流给震住了。仿佛进入了一个世界大都会,什么肤色、面孔的人都有,他们操着不同国家的语言,穿着现代、休闲或民族的服饰,装点着这个被无数人踏足的地方。

而这个墓地改建的集市,出售的商品类型几百年来也有了很大变化。最初奴隶市场销售的丝绸、珠宝、钻石之类的东西现在看不到了,只有埃及特色的长绒棉还在,很多东西也Made in China化了,特别是那些T恤。

临街就是那个老有名气的咖啡馆一条街。据说这里曾是给文学家提供源源不断素材的地方,很多著名作品就诞生其中。

埃及最著名的大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著有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其中有不少关于咖啡馆的描写。咖啡馆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830年,英国社会学家爱德华撰写了一部社会学著作,名叫《现代埃及人的风俗习惯》,这本书中记载,当时开罗的咖啡馆已经超过1000家。当时的景象是:“没有一个男子会一天不找个咖啡馆坐坐,交换一下笑话,把生活中的磨难,化作有听众在场的笑谈……”

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法老面具纪念品

曲里拐弯的小街道

著名的咖啡馆一条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