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罗颖)如果要推选出一位被国际乐坛无比推崇的华裔钢琴大师,傅聪一定是首选。这位76岁的老人,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为世界琴坛树立了一面旗帜。明晚,傅聪将加盟国家大剧院“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系列音乐会,为中国观众带来一场“全肖邦”盛宴,特别演奏数部肖邦的遗作,包括《葬礼进行曲》、《对舞》、《如歌》、《回忆帕格尼尼》等。
昨天,刚从香港来到北京的傅聪在经纪人的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清瘦的他安静地坐在沙发上,为了保护双手依旧戴着露出指尖的手套,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手中还是那个烟斗,十几年没有换掉,傅聪笑言抽烟斗完全是一种习惯,其实并没有把烟吸进身体里,对自己的健康没有太大影响,倒是连累了身边的人。
和音乐一样
任何学问都很高深
论音乐上的成就,傅聪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他的琴声中,有一种纯净、质朴以及神话般的古典美,生活中的傅聪同样令人尊敬,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甚广,学识渊博,真诚更真实,对于自己没研究过的东西,傅聪从不自作聪明地胡说一通,和音乐一样,他认为任何学问都很高深,真要进入很高的境界必须下很大工夫,“生活就是每天发现一些东西,积累一些东西,人就是为这个活着”。虽然是古典音乐家,但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为傅聪源源不断提供着养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傅聪感受最深的是唐朝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几句诗把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写得那么美,用简洁的话说出了最永恒的道理”。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傅聪觉得自己很幸运,“我爸爸对美术非常有研究,他收藏了很多画,现在我家里也挂了好几幅好画,天天从那些画旁边走过,无时无刻不在给我提供养料。”
音乐是“那一刻”
的神妙感觉
在傅聪眼中,音乐是高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很大原因在于它的不可捉摸和转瞬即逝,“现在每个人都靠CD过日子,如果往深了说这是违背音乐本质的,音乐就是当下发生那一刻产生的一种神妙的感觉,如果不断重复就已经不是音乐了。有一位大指挥家终身不录唱片,他就是认为音乐永远不能重复”。这并不代表傅聪过于矫情,他相信音乐是需要直觉力的,“每一个演奏者对一个作曲家的感受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很好的音乐家并没有强烈的直觉,即使很能学习却永远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这次第十六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第五名的是一位法国人,所有评委都公认他是一个一流的音乐家,学习态度好,又非常聪明,可我总觉得他不是一个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缺少了本能上的直觉。”但傅聪也强调直觉绝对不能当成一种借口,“我很不喜欢学生在弹一部作品时说‘我就觉得应该这样’,在我看来这不能成为理由,这样太容易了。一定要能够说服别人。年轻时我对肖邦就有强烈的直觉,但我也是从那时开始尝试找出直觉的理由,一定能够解释清楚,让人心服口服。”
“学问”就是
“不断问不断学”
也许是受了父亲傅雷的遗传,傅聪在教学上也独有一套,“我父亲从来不解释给我听,他让我解释给他听,他会旁敲侧击给我灵感,突然我明白了,我现在也具备这样的能力,比较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傅聪认为“学问”两字的含义是“问了才去学,不断问不断学才是学问”。学问要靠自己悟,而老师的任务是给学生这把通往知识的钥匙,“有一个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孩子,比赛前无论如何找我上课学玛祖卡,第一节课上完他说我教的都是谱上的东西。听了他的话我非常吃惊,我教的一切都在谱面上,绝对没有谱以外的东西,作曲家的谱子,没有一个小节、没有一个音符、没有一个和声、没有一个踏板是可以随意更改的,你要学的就是如何尊重作曲家,看懂他们的谱子,经过深刻的思考体现作曲家的意图。”
整天练琴
每次全力以赴
现在,傅聪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立独行”,据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介绍,得知傅聪即将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消息,有数家媒体提出了采访要求,无奈都被大师“婉拒”,原因就是傅聪要保持充足的练琴和看书时间。据悉,对时间一向吝啬的傅聪,每天都要有近10个小时与钢琴“促膝长谈”,而且绝不允许任何人打扰。现在傅聪基本上每天只吃两顿饭,通常是早饭过后便坐在钢琴边,一直弹到晚上8点多才再吃东西,之后便是看书时间。在傅聪的生命中,唯有艺术才是最重要的,“我老伴整天说我,你这个人每天根本不是在练琴,是在开音乐会。练琴应该保留一些。但对我来说,每天要达到我认为的音乐极致,每次都全力以赴。”
文图 WJ13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