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鸣之趣
2010年12月29日 15:40 中老年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蓄养鸣虫,也是一项引人入胜的民间娱乐活动。为人熟知的鸣虫有蟋蟀、蝈蝈、金钟儿、纺织娘以及南方的各种铃虫。夏秋之时,万物茂盛,有各种禽虫合奏大自然的交响曲,伴着人们度过悠闲的时光。秋尽冬来,黄叶扫地,万籁静寂之时,如果能有一只欢叫着的鸣虫陪伴自己,无疑也是一份莫大的享受。

人工蓄养鸣虫以作娱乐大约始于唐代,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宫女们用金笼蓄养一只小小的蟋蟀,放在枕畔,听着悲切感人的虫鸣,聊以自慰,以度过漫漫长夜。来,民间也学习此法,于是玩养鸣虫发展成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这项活动甚为普及,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不少鸣虫爱好者。

据刘侗《帝京景物略》载,明代的北京城里,很多人以鸣虫为乐,所养的鸣虫种类也很多,有蟋蟀、纺织娘、蝈蝈、金钟儿、油葫芦、梆子头等,而且还发明了人工繁殖鸣虫的方法,使玩赏鸣虫的季节由原来的夏秋之时,延续到严寒的冬季,让人们在大雪纷飞之时也可以欣赏秋虫的悦耳鸣声,给枯燥无味的严冬增加了无限的乐趣。

清代的宫中尤喜养虫。康熙皇帝就很喜欢鸣虫。据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秋时收养蟋蟀,至灯夜则置之鳌山灯内,奏乐既罢,忽闻蛩声自鳌山中出。”后来乾隆在一首诗中注曰:“皇主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盖如温花之能开腊底也。每设宴,则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遂以为例云。”

乾隆不但喜虫,还写了不少咏虫诗,如题为《咏络纬》的诗中写道:“群知络纬到秋吟,耳畔何来唧唧声?却共温花荣此日,将嗤冷菊背而今。夏虫乍可同冰语,朝槿原堪入朔寻。生物机缄缘格物,一斑犹见圣人心。”这首诗是他在隆冬玩赏鸣虫时,兴之所至而写成的;其对鸣虫的兴趣之浓,当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民间养虫亦复如是,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有载:“少年子弟好畜秋虫,曰蛞蛞,……此虫夏则鸣于郊原,秋日携来,笼悬窗牖,以佐蝉琴蛙鼓。能度三秋,以雕作葫芦,银镶牙嵌,贮而怀之,食之嫩黄豆芽、鲜胡萝卜,偶于稠人广座之中,清韵自胸前突出,非同四壁蛩声助人叹息,而悠然自得之甚。”

玩养鸣虫的风气一直延续到现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都有一大批鸣虫爱好者,以怀揣葫芦鸣虫为一大乐事。现在的人工繁殖鸣虫的技术比古代又有很大进步,即使在严冬季节,市场上仍然有翠绿的蝈蝈等鸣虫出售,而且价钱也不贵。

与玩养鸣虫相联系,葫芦虫具的制作也发展为很大的产业,随着制作技术的提高,葫芦虫具成为一种兼具实用与观赏双重价值的高级工艺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