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漫画)
朱丞作
日前,年仅24岁的女子王贝,“为了提升演艺事业”接受面部磨骨手术而不幸身亡。同王贝一样,当今中国还有许许多多女孩希望通过具有高风险的整形手术,“脱胎换骨”,从而获得一个美好的容貌和身材,以提高社会竞争力。
以整形求美,是违背人类审美规律的,是当代消费文化的畸形审美观造成的审美误区。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史的记载里,人体美(形体美)的含义与当代审美有所不同。哪一个更接近美的本原?
美到极处,便是妙,妙不可言。美之所以妙不可言,因为美是人类对世界的生命感的优美体验,而人体美是其最生动直接的体现。在古代历史中,中外文学有许多笔墨献给了那些绝代美人。然而,这些诗文又都不约而同地给我们一个印象:美人是不可描写的。
古希腊诗人荷马在《伊利亚特》中从不正面描写海伦的美,只写她的魅力和人们的感受。比如,当海伦第一次出现在特洛亚的元老们眼前的时候,荷马没有一个字描写海伦如何美丽,只是写到元老们轻声交谈:
“特洛亚人和胫甲精美的阿开奥斯人/为这样一个妇人长期遭受苦难,/无可抱怨;看起来她很像永生的女神;/不过尽管她如此美丽,还是让她/坐船离开,不要成为我们和后代的祸害。”
德国文论家莱辛认为,没有什么描绘能比这段叙述更能引起读者对海伦绝世无双的美的生动意象。汉朝歌手李延年是最得此法的。据《汉书》记载,李延年用一首诗成功实现了向汉武帝推荐胞妹入宫的愿望。“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后世步李延年后尘,形容美人之美妙绝伦就干脆只用“倾国倾城”四字,不再费其他笔墨了。
美人之所以是不可描写的,是因为美人之美不是一种固定具体的形式(形象),而是生动流变的情态。《诗经·硕人》描写当时的大美人卫庄公夫人庄姜,结尾两句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朱光潜《诗论》中,朱光潜指出这8个字把“一个美人的姿态神韵,很生动渲染出来”。诗人用这8个字描写庄姜的美,是“化静为动,所写的不是静止的‘美’而是流动的‘媚’”。
人的美是否有标准呢?战国时代的宋玉在上书楚怀王的《登徒子好色赋·并序》中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称赞他的邻家女儿是天底下最标准的美人。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这“增减”的标准呢?有人说,古典人体之美有一个“可衡量”的数据,即黄金分割比例。然而,如英国学者库克所说,“完美,和自然生长一样,隐含着不规则变化和微妙的差异。”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宋玉之所以这样描述“东家之子”,恰恰是因为他懂得美不能被归结为具体的数学关系。
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汉元帝因画师毛延寿丑画王昭君,以欺君罪将其斩首。在《明妃曲》中,王安石写诗为毛延寿翻案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认为,人体的美,不在静态的形象,而在于动态的神情——意态。这意态,也就是一个人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来的“风韵”,是静态的绘画描绘不出来的。
王安石的诗揭示了人体美的一个深层原理,就是人体美的“形神统一”。人体美不仅不能归结为“数量关系”,而且也不能归结为单纯作为生物体的人的自然外观。人体美与自然产品的美之根本差异在于,它不仅有“形”,而且必须有“神”。《淮南子·卷第十六》中写道,“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君形者”即灌注生气于形象的精神,没有精神的“美”就是无生命的“美”。
希腊女神雕像尽管在造型上成为女性人体艺术的最高典范,但是它们的面容却因为缺少个性表现而缺少生动的气韵——神。这就难怪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要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英国艺术史家贡布利希称希腊雕像为“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灵”,就是指出了它们只能作为艺术的人体美典范,而不具有现实的人体美的真实和生气,因此是“美而不可悦”的。
因为“神”,即内在精神在人体美构成中的核心价值,人体美的标准和判断是具有主观性的,人体美也因此必然是具有个性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审美规律。在《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都是第一等的美人,在常人的眼里,宝钗风采更胜,然而,宝玉所爱却是非黛玉莫属。正因为人体美须具有个性,人体美才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当然,也因此,模仿雷同的“东施效颦”所得到的就不是赞美而是嘲弄。
人的自然形体,无论多么得天独厚,相对于人类的人体美理想,必然是不足或有缺陷的。如果我们以古希腊神祇雕像为人体美的最高典范,以黄金分割为最完美的人体比例,根据专家的研究,现实中即使最修长的身材,下肢的长度比黄金分割比的理想尺寸一般要少6公分。这就是说,最完美的自然人体,也是不能满足古希腊为人类创造的人体美的理想。
莎士比亚说:“人艺足补天工,然人艺即天工。”在历史上,人类对人体美的健康追求是通过艺术去补充、完善自然形体的不足,并且是在尊重人体自然属性的前提下美化了人体。人类的舞蹈艺术,不仅为表现情感,而且也是为追求人体美的理想。芭蕾舞蹈史上第一个女明星是塔利奥尼,她在舞台上塑造了风靡19世纪初期欧洲的“芭蕾仙女形象”。在《芭蕾和现代舞》一书中,舞蹈家海伯尔赞美塔利奥尼,说她站立时就像一座优美、透明的大理石雕像,她一舞动就像一座大理石雕像真地活动起来。然而,她的形体并不完美:双臂过于瘦长,双腿也有芭蕾演员的缺憾。但是,“那个从心灵深处放射出来的美的理想,它注入这个形体、赋予它生机、用强力提升它,创造了将不可见的东西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奇迹。”
现在流行的“审美整形”,以 “伤筋动骨”的外科手术追求“人体美”,是依据数学原则,纯机械地改造人体,是非艺术和反自然的。审美整形的流行表明,当前的消费主义和技术崇拜完全扭曲了人类的人体美追求,这是一个极大的人类审美误区。
人类追求人体美的理想未来,一定不是以目前流行的残害身体、东施效颦式的审美整形为发展方向,而是走出这个误区,在形式、生命、心灵多层交汇之中,真正艺术地,也就是真正合乎自然地追求人类形体的完善和美化。惟其如此,人类的形体美追求才是健康美好的。
我们身处这个娱乐的时代,有时迷失了对自我的认识,不如回归到朴素的阅读中来。在阅读中,与那些已经经历了时空磨砺的智慧交流,去了解关于美的永恒哲学。
日前,年仅24岁的女子王贝,“为了提升演艺事业”接受面部磨骨手术而不幸身亡。同王贝一样,当今中国还有许许多多女孩希望通过具有高风险的整形手术,“脱胎换骨”,从而获得一个美好的容貌和身材,以提高社会竞争力。
以整形求美,是违背人类审美规律的,是当代消费文化的畸形审美观造成的审美误区。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史的记载里,人体美(形体美)的含义与当代审美有所不同。哪一个更接近美的本原?
美到极处,便是妙,妙不可言。美之所以妙不可言,因为美是人类对世界的生命感的优美体验,而人体美是其最生动直接的体现。在古代历史中,中外文学有许多笔墨献给了那些绝代美人。然而,这些诗文又都不约而同地给我们一个印象:美人是不可描写的。
古希腊诗人荷马在《伊利亚特》中从不正面描写海伦的美,只写她的魅力和人们的感受。比如,当海伦第一次出现在特洛亚的元老们眼前的时候,荷马没有一个字描写海伦如何美丽,只是写到元老们轻声交谈:
“特洛亚人和胫甲精美的阿开奥斯人/为这样一个妇人长期遭受苦难,/无可抱怨;看起来她很像永生的女神;/不过尽管她如此美丽,还是让她/坐船离开,不要成为我们和后代的祸害。”
德国文论家莱辛认为,没有什么描绘能比这段叙述更能引起读者对海伦绝世无双的美的生动意象。汉朝歌手李延年是最得此法的。据《汉书》记载,李延年用一首诗成功实现了向汉武帝推荐胞妹入宫的愿望。“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后世步李延年后尘,形容美人之美妙绝伦就干脆只用“倾国倾城”四字,不再费其他笔墨了。
美人之所以是不可描写的,是因为美人之美不是一种固定具体的形式(形象),而是生动流变的情态。《诗经·硕人》描写当时的大美人卫庄公夫人庄姜,结尾两句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朱光潜《诗论》中,朱光潜指出这8个字把“一个美人的姿态神韵,很生动渲染出来”。诗人用这8个字描写庄姜的美,是“化静为动,所写的不是静止的‘美’而是流动的‘媚’”。
人的美是否有标准呢?战国时代的宋玉在上书楚怀王的《登徒子好色赋·并序》中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称赞他的邻家女儿是天底下最标准的美人。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这“增减”的标准呢?有人说,古典人体之美有一个“可衡量”的数据,即黄金分割比例。然而,如英国学者库克所说,“完美,和自然生长一样,隐含着不规则变化和微妙的差异。”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宋玉之所以这样描述“东家之子”,恰恰是因为他懂得美不能被归结为具体的数学关系。
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汉元帝因画师毛延寿丑画王昭君,以欺君罪将其斩首。在《明妃曲》中,王安石写诗为毛延寿翻案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认为,人体的美,不在静态的形象,而在于动态的神情——意态。这意态,也就是一个人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来的“风韵”,是静态的绘画描绘不出来的。
王安石的诗揭示了人体美的一个深层原理,就是人体美的“形神统一”。人体美不仅不能归结为“数量关系”,而且也不能归结为单纯作为生物体的人的自然外观。人体美与自然产品的美之根本差异在于,它不仅有“形”,而且必须有“神”。《淮南子·卷第十六》中写道,“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君形者”即灌注生气于形象的精神,没有精神的“美”就是无生命的“美”。
希腊女神雕像尽管在造型上成为女性人体艺术的最高典范,但是它们的面容却因为缺少个性表现而缺少生动的气韵——神。这就难怪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要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英国艺术史家贡布利希称希腊雕像为“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灵”,就是指出了它们只能作为艺术的人体美典范,而不具有现实的人体美的真实和生气,因此是“美而不可悦”的。
因为“神”,即内在精神在人体美构成中的核心价值,人体美的标准和判断是具有主观性的,人体美也因此必然是具有个性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审美规律。在《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都是第一等的美人,在常人的眼里,宝钗风采更胜,然而,宝玉所爱却是非黛玉莫属。正因为人体美须具有个性,人体美才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当然,也因此,模仿雷同的“东施效颦”所得到的就不是赞美而是嘲弄。
人的自然形体,无论多么得天独厚,相对于人类的人体美理想,必然是不足或有缺陷的。如果我们以古希腊神祇雕像为人体美的最高典范,以黄金分割为最完美的人体比例,根据专家的研究,现实中即使最修长的身材,下肢的长度比黄金分割比的理想尺寸一般要少6公分。这就是说,最完美的自然人体,也是不能满足古希腊为人类创造的人体美的理想。
莎士比亚说:“人艺足补天工,然人艺即天工。”在历史上,人类对人体美的健康追求是通过艺术去补充、完善自然形体的不足,并且是在尊重人体自然属性的前提下美化了人体。人类的舞蹈艺术,不仅为表现情感,而且也是为追求人体美的理想。芭蕾舞蹈史上第一个女明星是塔利奥尼,她在舞台上塑造了风靡19世纪初期欧洲的“芭蕾仙女形象”。在《芭蕾和现代舞》一书中,舞蹈家海伯尔赞美塔利奥尼,说她站立时就像一座优美、透明的大理石雕像,她一舞动就像一座大理石雕像真地活动起来。然而,她的形体并不完美:双臂过于瘦长,双腿也有芭蕾演员的缺憾。但是,“那个从心灵深处放射出来的美的理想,它注入这个形体、赋予它生机、用强力提升它,创造了将不可见的东西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奇迹。”
现在流行的“审美整形”,以 “伤筋动骨”的外科手术追求“人体美”,是依据数学原则,纯机械地改造人体,是非艺术和反自然的。审美整形的流行表明,当前的消费主义和技术崇拜完全扭曲了人类的人体美追求,这是一个极大的人类审美误区。
人类追求人体美的理想未来,一定不是以目前流行的残害身体、东施效颦式的审美整形为发展方向,而是走出这个误区,在形式、生命、心灵多层交汇之中,真正艺术地,也就是真正合乎自然地追求人类形体的完善和美化。惟其如此,人类的形体美追求才是健康美好的。
我们身处这个娱乐的时代,有时迷失了对自我的认识,不如回归到朴素的阅读中来。在阅读中,与那些已经经历了时空磨砺的智慧交流,去了解关于美的永恒哲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