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涛作品(局部)
早报记者 马俊
近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举办了刘永涛、李周卫的双个展。“透过风景”的刘永涛,绘画以建筑体为对象。作为一个从北方来到上海的年轻艺术家,他用十分抽象的手法描绘大上海。“面向人群”的李周卫的绘画,则以人群为对象,大片留白的画面上,细微的人群排列组合,共同形成社会的众生相。
刘永涛的绘画之所以选择宣纸、毛笔和水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尝试。刘永涛把城市风景——建筑群纳入到画面中,把水墨的挥洒笔触用建筑体的空间加以稳定,使画面在平面与深度、表现与排列之间,使得眼前很具体的建筑物外观通过内在的结构化为刘永涛笔下的图形,同时通过了建筑物的表面而获得了画面性。
李周卫的作品当然是与徐悲鸿以来的学院人物画专业有关,美术学院的国画系背景是她的源头。但她不同于那些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的地方是,首先这种人物画不是以人物造型为主体。在画中,人物不单独作为绘画主题,而是作为观念的材料,李周卫是把那些活生生的人组成不同的公众领地,让他们成为这些公众领地的道具,这种公众领地是可以万变的。
作为水墨新人的新作展览,这个展览的开幕式也十分特别。学术主持王南溟进行了一场“当代水墨,必然?抑或偶遇”的学术演讲,当代水墨如何超越宏大而抽象的水墨精神,形式如何被赋予个人角度,社会现场能否作为艺术的资源,是这个展览要讨论的话题。他认为,之前三十年是中国艺术追赶的三十年。西方作为范本一直都存在着,因此创作思路、作品风格等变化一直很快。但西方今天和我们已经同步,可供模仿的资源终要枯竭。因此,王南溟梳理了将水墨作为中国艺术“唯一合法艺术”思潮的来由。“水墨的创作和批评体系都应该打开。”王南溟说。
演讲中,王南溟提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轶事。艺术家徐冰的“天书”在西方取得了成功,但是据徐冰本人说,最初他的“天书”参加展览,西方人是将他的作品当成“‘文革’大字报”理解的。也就是说徐冰的“水墨”被西方人纳入到了和艺术家王广义的波普一样的系统中进行解读。这就是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之间关系的真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