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街头作画的艺术家
文/图张璐诗
8月的爱丁堡城连续三周昼夜狂欢,那是因为每年一度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艺术节创始于二战阴霾未散的1947年,意欲以此“重振人文精神”。苏格兰人带头对人文精神的诉求,引发了全世界的共鸣,艺术节的命脉也才得以延续了至今。其中的“边缘(Fringe)艺术节”遍及爱丁堡全城主要街道及各大小演出场所,不需要刻意寻找,它会主动找到你。
随手拿一份《独立报》的周日增刊《新评论》,封面故事选择了英国西部“讲故事节”中的新意思:兜里装着iPod的新一代演员将英国的传统习俗带回了舞台——很久很久以前,茶余饭后搬椅子到帐篷里听故事会,听到好的段子一起大笑,那是英国人的最大娱乐。
于是那个周末夜里,我去看年轻的“故事大王”马丁·肖如何带观众重温古老习俗。马丁搭起了个帐篷,从夜里直到清晨,他坐在里头为大家讲13世纪的骑士、圣杯传说。之前马丁提醒我们“要自备咖啡和软垫”,尤其是软垫,在一日四季的爱丁堡很受用。而马丁的“故事会”混合了喜剧、诗歌与肢体表演,听说类似的形式在今日的英国年轻人群中很受众。
“边缘艺术节”创始的最初几年,大部分内容以喜剧为主。12年前,英国文化教育处试图带领一次“戏剧复兴运动”,推出了“新剧双年展”。在爱丁堡室内外演出场所,观众能接触到苏格兰与英格兰为主的本土最新创意、实验话剧等。相对于传统、定型的戏剧形式而言,更自由、创新的空间,显然也挖掘了观众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爱丁堡老城的主干道“皇家大道”上,清晨时分还残留一地前夜狂欢的余温。爱丁堡城堡门上的苏格兰风笛随日出响起之后,“边缘艺术节”新一天的户外布展也缓缓启动。“皇家大道”的主路段变成了“步行街”,上千张演出海报贴满了每条灯柱。一大早路过就见有人边派传单边吆喝着“李尔王”招徕观众。也有乐队搭了个台,为自己之后在剧场内的演出预热。但涌上街头更多的是艺术节真正意义的“边缘人”:官方节目单里没有他们的名字,皇家大道就是他们的“剧场”:若不是光怪陆离的行为艺术,便是渗有政治隐喻的独幕剧。
就是离开了“皇家大道”,也是一步一台戏。半小时之前曾路遇的一位身穿传统苏格兰格子裙的老大爷,半小时后偶经一道窄巷时又看见了他,他坐在一扇低矮的门前大声唱:“我关心这个城市,我关心穷人与孩子”。一边轻快地“啦啦啦啦”,一边摇着手中的钱罐。奇异的是,这场景一点都不难堪更不寒碜,路过的人高兴地与他打招呼,然后留下一把叮叮当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张璐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