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秋游郭沫若故居 寻幽赏银杏绝佳地

2011年11月09日 13:27
来源:北京旅游网社区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什刹海柳荫街的恭王府鼎鼎大名,“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这句话更成了恭王府门口排队扎堆儿的三轮车师傅的口头禅。殊不知在它对面的郭沫若故居则是一处赏银杏最佳的幽静之地,仅一墙之隔,马路上的熙来攘往、热闹喧哗,全都听不见了。坐在院内长椅上,只有阳光和鸟声,坐在树下看书,阳光洒下来,宁静而温暖。宅院内有银杉树、松柏、海棠、银杏等等,都是郭老夫妇当年亲手种下的。

网友旅游日记

好一座京城大宅院,这里留下了郭沫若、于立群夫妇相依相伴、林中散步的剪影;留下了他们夫妇研读诗书、共创墨宝的故事。故居外院的芳草地上,郭沫若铜像端庄祥和,那艳艳的牡丹簇拥着他、古朴的垂花门迎候着他、亭亭的月季依恋着他、那静静的书房等待着他……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伢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郭沫若当年痴情的为他所最钟爱的银杏讴歌,他创作的《银杏》在我耳际回响。银杏树,又称公孙树,寓意祖辈栽树,子孙享用。郭沫若当年带领儿女们在院内种下的十余棵银杏树,留下了郭沫若为祝福患病的爱妻早日康复而种下的“妈妈树”的动人故事。郭老的爱女郭平英感慨地说:“爸爸在银杏树下度过了许多值得回忆的时光。”

在故居里,郭沫若的生平展以珍贵的手稿、历史图片、著作和其它实物,介绍了他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诗歌、戏剧、文艺理论、古文字、古代社会研究和书法艺术等不同领域中的不朽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在科学文化战线和国际交往、和平运动等方面的贡献。

徜徉在故居中,让人浮想联翩:1944年中国农历的甲申年,郭沫若以史学家的眼光和政治家的胆识写下了一篇史论结合、引起全国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的《甲申三百年祭》。读史使人明智。毛泽东同志亲笔致信郭沫若:“你的史论、史剧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整整影响了几代人。

流连于郭沫若故居,令人难忘的是:1965年7月7日,郭沫若兴致勃勃登上江西省湖口县石钟山,寻访当年苏东坡《石钟山记》的情境。面对名江、名山、名湖、名城交相呼应,让他心潮澎湃,他凝视着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浩浩荡荡的长江和千古文化名山庐山,欣然写下了记游诗:“偶至石钟山,江天一望宽。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日寇沉人岬,湘顽败阵关。太平遗垒在,党校耀人寰。”诗中写景、咏史、寄怀、抒志,为名山增辉。

看不够红墙青砖黛瓦,尝不尽书香花香心香……

  郭沫若故居游玩贴士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