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电视剧游东莞 每个故事都让人心动
大王岭村——抗日根据地旧址散布在村中
寻踪前世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得不到来自党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
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东江纵队发祥地和重要活动地之一,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大岭山大王岭村现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中山书院,以及大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等9处文物旧址,即”东纵丰碑“。
2003年5月,东莞市委、市政府拨款3000万元,成立东江纪念馆筹建领导小组,以抗日旧址最为集中的大王岭村为依托,又筹建了东江纵队纪念馆,分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和东江纵队主题展览两部分。
实地踏访
从外貌上来看,大岭山大王岭村只不过是一片普通的民居,但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根据地,是所有研究广东抗日战争地方史所无法绕过的。这里被称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抗日旧址“,抗日根据地旧址主要散布在该村中。
旧址之一的中山书院是一间中西风貌合璧的两层楼房。隔着生锈的铁门望进去,还可以看见长廊、拱形门窗、屋檐上的柱头以及西式山花,西洋风貌保存完好。
据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原是一座天主教堂,建于清末。1941年7月,第三大队在此创办中山书院,举办了一期干部训练班,由于日、伪反复”扫荡“,训练班只办了一期。
50年代末,中山书院成了大岭小学,附近大王岭村、于瓮窑村等几个村庄的孩子都到这里上学,当时有6位老师,80多位学生,大堂和旁边两间小房子便是教室,二楼是教师办公室。一晃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一切归于平静,让人恍如隔世。
会议室旧址是一座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祠堂里依然供奉着刘氏先人的神主牌,由于年久失修,原来的木神龛已不复存在。据称,当年神龛与墙之间的空隙藏着游击队员们的枪弹。
据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村民已经陆续搬出去住,2000年政府把这里征为集体地后,基本就没有人住了。也就是在同一时期,大王岭村用红砖重修了墙壁,后来在2004年修复时,才重新拆掉红砖,用青砖砌回了原样。
保存最完整的是大家团结报社旧址,这是三间两廊院落式布局,硬山搁檀结构,屋面铺青瓦,墙体采用外砌青砖、内砌泥砖的”金包银“砌法,充分体现了客家民居的建筑风格。室内仍保存着传统的八仙桌、衣柜、石碓、鱼篓等。
史料记载,1941年1月,第三大队就在这里创办了抗战时期广东敌后地区第一份抗日报纸《大家团结报》。
交通站旧址外墙由红砖、青砖和显黄色的泥土与沙混合土块砌成,交通站里面收拾得很干净,依墙而做的架子上摆满了酒瓶,账台上还有算盘、账本等东西,当年情景依稀浮现:1941年10月,国民党顽军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外线作战,在此以小商店作掩护,利用人流、货物的正常往来,设立交通站,负责部队的交通和情报工作。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当年住在山坡高处的一间民房,仅有77平方米的小平房便成了大队部,村民都称它为司令部。为了便于逃脱,左边的房间里有一个小阁楼,侧墙开有一扇窗,紧急情况可从窗户跳到屋后撤退。从后门跳到屋后,便可利用后面的一片树林作掩护逃跑,其间需经过一块空地,也就是当时的练兵场。
第三大队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后勤部门,其中的粮食加工场,便是当时第三大队为了保证部队的粮食供应开设的。加工场是一间70平方米的泥砖小民房,没有任何装饰。
据介绍,这里原是建于清代的李氏宗祠,上个世纪40年代时,受到炮火的轰击,烧毁了一部分,60年代,房子被重新盖起。目前是大王岭村老人活动中心。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194339
1镜头下的东莞视界:夜生活其实很平淡 -
126677
2游走索契同志夜店 纸醉金迷背后尽是心 -
96572
3迪拜现罕见云海 唯美似天空之城 -
66773
4跟拍酒店试睡师一天 揭秘“史上最爽职 -
61324
5图说内蒙:马上情人节 草原也风流 -
59942
6南京大屠杀档案原件首次公开 将申报世 -
42796
7万达文旅城2月底奠基 王健林放言“超 -
42390
8旅游地产狂热 云南将取代海南成富豪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