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老广州记忆 东濠涌破茧成蝶鸟语花香
水、城、家之蜕变
在博物馆中,整治之前东濠涌也被毫不留情的展现出来。水、城、家的变化,在影像图画中得以显现。它如何从“黑床”变身成“清池”?河道清淤拓宽,堤岸综合整治,景观创建,河床清淤,及调水补水净水,及截污系统等工程如何一步步动工、开工、完工,净化水质之路一步步走来,再到河涌两岸绿色休闲区的建设,河岸两旁种的勒杜鹃、蜘蛛兰、水生美人蕉、菖蒲,平添几分野趣。随之演变的是市民们的生活环境,人们最赖以生存的家,我们能从照片上读出在河涌边、休闲广场上市民脸上的喜悦与满足,看见老人们安静的在水边亭子里下棋,参与整治和建设工程工人们的辛勤汗水,诸如此类的画面真实反映出东濠涌变化中的面孔。
在即将结束博物馆之行时,几个市民的声音被记录在画版上,东濠涌沿线居民外来工陈兴祥说,10年前毕业后来广州工作,曾想号称花城的广州应该是鸟语花香,可没想到环境差得还不如农村,10年来住在东濠涌边上,常有臭气迎窗而来,死鼠垃圾占满河涌沿岸。现在推开窗看到的是日渐改善的环境,水清了,花多了,名副其实的花城就应该是这样,也让更多外来工们留恋。
人物湛若水:创办“天关书院”
湛家园的主人湛若水,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这位三部尚书退休后在广州创办了“天关书院”,在那里曾传出不少动人的求学故事。年过古稀的吴藤川就是其中一名前往拜师的弟子。湛若水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打动,尊称他为藤川丈人,还赠送给他一根四方竹手杖,手杖上刻有亲笔书写的铭文。铭文中写道:“不知日之将暮”,并祝他“步高一步”。
类似这样前往天关书院求学的人还有很多。三年后,两位年逾八十的老人,黎养真和黄慎斋慕名而至,成为了湛若水的学生。他曾写下诗篇:“养真慎斋与藤川,三皓同时及我门。八十头颅事事真,老来赤子心还存。”“天关三皓”指的就是这三位老人。
湛家园就是天关书院的所在地。明嘉靖十九年,75岁的湛若水结束了36年官宦生活后,终于获准辞官南下归家。他在广州当时的城北,置地数十亩,修建了“湛家园”。园内分为两部分,一是供自己晚年起居憩息的屋舍花园,二是用来传道授业的天关书院。此后20年间,湛若水就居住在湛家园里,除了在天关书院开讲堂外,还到湖南衡山紫云书院、南海西樵大科书院、惠州罗浮山朱明洞书院和增城南樵莲洞书院等众多地方讲学,为民间教育事业活动尽自己一份力量。只是,这座在中国教育史上作过重要贡献的历史名园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中。后来,“湛家园”原址上逐渐建民居,通马路。人们为纪念湛若水,便把他晚年居住的地方命名为“湛家大街”。天关书院遗址之处取名“天关里”。
一生热心教育事业的湛若水,在全国各地创办、资助书院约四十余所。在职时,他利用为母守丧三年的机会在广东西樵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民办书院——大科书院,并亲手制定了《大科训规》,变官学为乡学的历史就此写下。而在湖南衡山紫云书院,广东罗浮山朱明洞书院和家乡南樵山莲洞书院等多家书院,设立“赡田”、“义田”,以学谷资助贫困学生,开创了扶贫助学的先例。退休后,他创办广州天关书院,接收年过古稀的学生,同样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先河。广东后来出现的私人书院,包括如阮元创办的“南海学堂”,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等极负盛名的书院,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天关书院精神的延续。倡导民间办学、扶贫助学和继续教育,这些教育精神至今仍为人所称道,他的后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当然的湛家园不见了,但被湛若水教育滋润过的土地仍在,精神家园犹存。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194339
1镜头下的东莞视界:夜生活其实很平淡 -
126677
2游走索契同志夜店 纸醉金迷背后尽是心 -
96572
3迪拜现罕见云海 唯美似天空之城 -
66773
4跟拍酒店试睡师一天 揭秘“史上最爽职 -
61324
5图说内蒙:马上情人节 草原也风流 -
59942
6南京大屠杀档案原件首次公开 将申报世 -
42796
7万达文旅城2月底奠基 王健林放言“超 -
42390
8旅游地产狂热 云南将取代海南成富豪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