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江北第一雄镇 诗文中想象沉入江底的瓜洲

2012年07月12日 10:15
来源:新京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从扬州市瓜洲汽渡码头出发,坐上三块钱的汽渡,载着货车、小车、电动车、去镇江坐高铁的扬州人、想体验一下长江汽渡的游客等等,江面上各种大船,忙碌交错着彼此的方向,正是要涨水的关头,江水浑浊。十多分钟汽渡到岸,江南与江北,这是长江的距离。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这里相遇,跨越南北,从江南运河来到淮扬运河。先是到了瓜洲,一片平坦之地,这个长江携带泥沙冲击而形成的一片滩涂绿地。

当年的“京口瓜洲一水间”,比此时此地应该还要接近更多。最初,从京口往北的船只并不是从瓜洲通向扬州。瓜洲在隋唐时期还是一个处在大江中四面环水的岛,属于镇江京口地区管辖,有的说是因为形状像瓜而得名,也有说因为周围河道密布,很像是“爪”字,多的一点是要镇住发怒的水龙王。

瓜洲就是一个空荡荡的文化符号

京口与瓜洲有多近?瓜洲镇诗词协会会长焦治稼说:“以前都说,站在瓜洲,能够看清对岸镇江那人的眉目。”又说镇江金山寺的和尚想吃点豆腐花,只需在山上喊一声,瓜洲镇的小二马上就会踩着一条条紧挨着的船帮,将豆腐花飞奔着递过去,送到寺里时,豆腐花还烫手呢。历史上的瓜洲古镇,那个“扼南北之要”的“江北第一雄镇”早已在古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沉没于江底。

瓜洲汽渡码头,刚刚走下渡船的乘客。

历史上的瓜洲和长江南岸的镇江关系更为亲近,水路交通比陆路交通发达。焦治稼就是在镇江上的中学,那时候还没有长江汽渡,从瓜洲到镇江有木划子,没有动力,主要是要利用帆掌握风向,“家里给我二毛五分钱,我先花一毛二坐木划子过江,上了岸,再花二分钱坐个摆渡船能到镇江市中心一带,来回二毛四分钱,我还能剩下一分钱”。

可能是因为有那后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升华,在华人世界里,“瓜洲”是个存在于古典诗词里的心理方位名词。“很多人都知道瓜洲,瓜洲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了。”瓜洲镇文化站站长徐振宇觉得,“瓜洲就是一个空荡荡的符号,没有什么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古镇沉没在江底,岸上的也消失得差不多了。”

也有游客慕名前来看“瓜洲古渡”。“1967年建设瓜洲闸的时候,周围也顺带建设了这个水利风景区。”徐振宇觉得这个门票八元的“瓜洲古渡”景区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景区内杂树丛生,很少有游客到来。

进门处就能看到“伊娄运河”的石碑,由于长江在这一地段航道变化不定,到唐代,瓜洲与大陆相连接,而从前的渡口已经不在江边,来往船只只能绕行。为了缩短京口到扬州的航线,当时管理京口的官员主持开挖了一条从瓜洲直通大运河的伊娄运河(也称瓜洲运河),瓜洲渡口这才成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船只出了京口,横渡长江,经过这里进入伊娄运河抵达扬州,一路畅通无阻。瓜洲后来也被分江为界,划归扬州管辖。上世纪50年代,对京杭大运河进行整治时,航道又东移入江,不再经过瓜洲。

瓜洲古运河上清理河道的船只。

失语的虚拟“瓜洲古渡”景区

作为一个水利风景区的“瓜洲古渡”,几条分岔的路通往两个地方,其中一个就是江边上的渡口。焦治稼说:“这也不是原来的古渡口了,真正的古渡口已沉没在江底。”还有一条岔路通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处”,简称“沉箱处”,就是一块简陋的石碑。据说以往不少游客兴冲冲地奔着想象中的地方去,看到这个虚拟的实体时,顿时失语。

整个“瓜洲古渡”景区内,仅有的几栋建筑还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早已经废弃。徐振宇说当年这里也曾经热闹过,曾是扬州市某接待单位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瓜洲距离长江很近,附近也有渔村,是品尝长江三鲜最好的地点。长江三鲜指的是刀鱼、鲥鱼、河豚,其中以刀鱼最为有名。

记录清代扬州风土人物的《扬州画舫录》中曾有“三江营出鲥鱼,瓜洲深港出刀鱼”的说法。扬州人习惯称刀鱼为“江刀”,每到三四月间,瓜洲沿线的江面,总有一些刀鱼从大海深处洄流至此,在这片江面宽阔、水草丰美的地方停留、休整,再溯源而上。大多数刀鱼会在清明节前被捕获,只有少数的刀鱼能够继续自己的洄游之路。当然,如今的“长江三鲜”更多是奇货可居的谈资。

“瓜洲古渡”的名气实在太大,徐振宇说接待过各地的媒体,“一般都觉得没什么意思”,还有来自台湾的电视台,“他们非常喜欢这个渡口里的环境,觉得非常原生态”。的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存在于人们的历史和文学想象中的地方,有种杂乱的野趣:树木遮蔽、废弃的马赛克泳池、水泥浇筑的石塔上各种“到此一游”、被野草覆盖的路、蛛网缠绕在野草上……渡口周围有芦苇荡,还停泊着各种渔船。长久停泊此处的船屋,一艘连着一艘,浮萍密密堆砌成一大片油绿色的领地。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瓜洲 雄镇 入江 国内游 江北 旅游 凤凰网旅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