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秦汉经行处黄河万里奔潼关 潼关风陵渡攻略

2012年11月19日 08:32
来源:远方网

(黄河上的生活作者:空游无依)

三门峡到潼关的车绕出了几个"几"字,终于停靠在老潼关港口镇的入村口。绕车的时候我在打瞌睡,养精蓄锐,准备经过风陵渡黄河大桥面对母亲河倾一腔热血。从黄河大桥上眺望宽广的黄河河面,水面浩淼,沉稳平和,虽没有气吞山河的气势,却好像蕴蓄着巨大的能量。

悠悠黄河水,绵延万里晴,面对黄河之母的安详,没有心头热血,涌起的是一股踏实的感觉。

鸡鸣三省探黄河

走在潼关县黄河的滩涂上,隔江望向对面的风陵渡口,已不见并排驶去的船只和南来北往的客商,只有一个极普通的现代城镇,工厂烟囱吞吐着云雾,很难想象昔日"拘输今正急,忙煞渡头船"的抢渡盛况。想到少时读金庸的《神雕侠侣》,一章风陵夜话便觉得风陵渡有着说不尽的江湖气息,那时风陵渡头扰攘一片,人鸣马嘶,行旅不绝,客店涌满,相逢意气便可推心置腹,秉烛夜话。直到今天,看到风陵渡心中仍是快意恩仇的江湖意境。

(秋风中的夕阳作者:空游无依)

黄河的滩涂上长满了杞柳,芦荡密布,远望宛然一片滩涂绿洲,河岸与水面之间没有泥滩困扰,信步走在裸露的河床上,伸脚就可以碰到河水。远处的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和黄河在此汇合,河面逐渐变宽,流速也变得缓慢,一改磅礴气势,平缓东去。想来现在今非昔比,即使到风陵渡口远望黄河,也难再体会"白云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却不想第二天风力怒号,一夜之间水位上涨,风吹波浪助长水势汹涌,浩渺大河,从远方来,向远方去,景象万千,确有浩浩汤汤之势,只可惜鹳雀楼还在身后几十里的永济古城,不能学古人登高阁,极目远眺。高处有凤凰咀,是远观黄河极佳的位置,但限于体弱不禁风,就留做遐想空间吧。

风陵渡自古以摆船渡河,是黄河最大的渡口,自以桥代渡后,便失去了渡口的作用。现有当地人零星经营的游船,专带游客到渭黄交汇处游览。有人说黄河最佳的观赏点正是这黄渭洛三河交汇的黄河大拐弯处,自西而来的渭河、洛河和滚滚南下的黄河相继靠拢,最终在港口镇与风陵渡附近交汇,黄河自此向东去,蔚为壮观。

(阳光破洞而出作者:牛哥哥)

渡口旧址停泊着一条做餐饮的船,上面写着"风陵渡,中华民族的摇篮",船边水池里一些活鱼,想起黄河边有道名菜叫"黄河鲤鱼",便向船家要电话,说以后来吃鱼,却被他拒绝,说道:"风陵渡口现在就只有我这一条船,随时来都有!"想到来风陵渡之前看过的一些照片,好像都有这条船的影子,忽然觉得很感动, 这条船就像渡口的一个标识,没有它,现在我们也只能对渡口的位置粗略地指个大概。一位老农听说我们来采风,一定要给我们讲讲这风陵渡的古老渊源,传说女娲在此抟土造人,取华阴之"阴",首阳之"阳",组阴阳八卦,逐生万物;而"中华"之名则取自四方之"中"风陵渡及山脉"华山",所以风陵渡是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起点。虽然正解未必如此,但风陵渡确实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谁人不说家乡好,老人言语中满透着作为"家乡人"的自豪,动情至深。

(废墟中的发现作者:空游无依)

山河表里潼关路

老潼关因三门峡水库被迫搬迁,如今已不复存在,现在的老潼关旧址港口镇还剩余部分城墙遗址,断壁残垣若隐若现,像在诉说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城墙采用夯土技术,依山势修建,雄踞在山腰,已看不出模样,一截一截的,不完全也不高大,但从建构的趋势和残存的地基依然可以想象当年雄姿。关城紧挨黄河,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千百年来黄河水涨,波涛汹涌的时日居多,却没有让这座古城淹过,高耸的城墙应该也起到了防护堤的作用。昔日城墙应该有着万里长城的宏伟,繁华潼关也堪比长安。还有远处的烽火台,远远看去,只剩几个土堆的轮廓,衰草中露出厚长的城砖昭示着曾经的恢弘,那景象真如歌中所唱"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站在东大门残破不堪的遗址上远眺,峰峦叠嶂,黄河天堑,千百年来,多少古人途径此处,无不抒诗感怀,感叹潼关之险,正如张养浩所吟: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然而发展与传统总有着惨痛的冲突,发展的脚步会无情的跨越一些古老却不合时宜的建筑。曾经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咽喉要道写满了历史,而如今,也只是黄河边上一个平凡又今非昔比的小镇,一个荒凉的概念,空留一声无奈的叹息。经历过战火洗礼、黄河巨浪的潼关,却因一个失误的判断从版图中抹去,让人痛心遗憾。

沿村子行走,路边一堆垃圾旁竟是马超刺曹的古槐遗址,只是古槐已荡然,老地方生出了两棵新槐,果然老潼关遍地都是历史的遗迹。

(垂花门上精美的木雕作者:镜子)

听闻港口镇内存有一条水坡巷,是潼关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街,因地势高免于被拆迁,依旧保存着古城建筑的风貌。难得还有留存下来的古建筑,逐去寻找。那条巷子很是偏僻,顺着狭窄的山路一路向上,走进巷中,顿时眼前一亮,好原生态的古民居啊,巷内民居依沟而建,门墙多为水磨青砖,墙头废墟中遮掩着精美的砖雕,斑驳的墙体透露出沧桑,低矮的土墙上蓬勃地长满了仙人掌。虽年久失修,但仍感到气势宏伟、建筑精良。

路过一处无人居住的废弃院落,门窄通俗,同伴忍不住进去一探究竟,推门之间却已唏嘘不止,抬眼望去,只见二进门高高的门楼上雕梁画栋,精美华丽,庭院清幽古朴,虽已破败,却仍可辨当年精良的构筑。水坡巷民居中繁复的建筑和镂空木雕的门档都表现出这里的居民门第不俗,据说水坡巷里住的居民大多是官宦人家,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此原生态的建筑幸存下来实属难得,算是老潼关的一些安慰吧。枯树残垣下老人们三五成群,坐在门墩上晒太阳,有几只狗吠叫,嘈杂之后又恢复了宁静。而我们却恍若隔世,仍沉浸在悠远的历史中。

自古有曰,读史明智,知古鉴今,今日有幸穿越了秦晋,走读了黄河,将沉淀在书籍和时空中的历史转化成亲手触摸到的城墙温度,读出了历史的真实和文化脉动,也读懂了它发展的规律,自觉受益匪浅,用同伴空游无依的话说就是"我的人生又完整了一点"。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风姓 潼关酱菜 潼关站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