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古今兴废事 只看洛阳城(组图)

2013年03月06日 09:43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一圈逛下来,你会尴尬地发现,这些古色古香的小店铺,不少是经营丧葬用品,旗杆上毫无忌讳地张扬着各家冥器的特色。“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老洛阳纯朴地表达着对待生死轮回的地域态度:就是世间居苏杭,阴间穴北邙。相比与其他古城,或许真是看腻了世态炎凉,老洛阳对兴废生死,参悟得更透。一家小店的旗杆上,引用了黄粱梦祠里的句子:“睡到二三更时,凡功名皆成幻境,想到一百年,无少长俱是古人。”一派豁达畅快。

  关羽为忠义和道德的典范,民间祭祀亦规模宏大

关羽为忠义和道德的典范,民间祭祀亦规模宏大

洛阳积历代帝王陵寝之地气,一片好风水。北邙山上无卧牛之地,这是洛阳土著都熟知的古话了。唐代王建有诗曰:“北邙山上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些金戈铁马的故事早已经湮没在衰草斜阳、荒冢野径里。

孟津问彩,盛唐的火焰

洛阳孟津县南石山村的空气里有些寂寥,田里的玉米秆都被割走了,留下了一个个锋利整齐的切口,田里没人劳作,牛儿也歇了。但村里忙碌的,远不止这些。事实上,这里的秸秆们还是点燃柴窑的好物件。对了,这里还有上好的高岭土,是制作著名的唐三彩必不可少的料子。从盛唐开始到宋,这里的窑口就一直火焰不熄,他们的产品伴随着身份尊贵的主人进入地下的世界,继续奢华而糜烂的生活。

  唐三彩传统制作工艺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三彩传统制作工艺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三彩的出现是盛唐厚葬之风的典型符号,按“视死如生”的原则,唐代官吏死后,按品阶由政府给予下葬所用明器,庞大的需求,让当时的唐三彩制作风生水起。南石山村在唐帝国灭亡后千余年后,又重新将盛唐的火焰点起,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子曾经家家户户都做唐三彩,作坊和柴窑鳞次栉比。

唐三彩作坊里,54岁的赵月娥正在为唐三彩马贴上马具,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工艺,她的作品在肌肉的质感和马具细节刻画上,都明显与商品唐三彩有云泥之别。“一个月都做不了两件,家里的地都没空去收拾。”她抱怨着。作品需要进土制的柴窑,经过两次烧制后才能成品。之后还要用弱酸消除“贼光”,再埋入地下若干年,方可成为一件足以乱真的精仿作品。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闲土 厚葬之风 兴废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