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2015-04-30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二

凤凰卫视

先有平江路 再有姑苏城

2011年09月14日 08:02
来源:金羊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烟雨、柳丝、古桥、扁舟,江南的味道

或许在几个世纪前,平江路这样的街巷在苏州比比皆是,我们的城市奔跑得太快,把本来属于自己的传统特征和文明远远地抛在了面。平江路在一片“拆”字中幸存了下来,他的存在让我们不至于忘记老苏州的样子,不至于忘记我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精致、细腻、书卷气十足的生活……

 

在苏州博物馆寻古

在现代主义意味的展馆里,适宜的温度让观者和这些古代绘画都备感愉悦,我在泛着优雅淡黄色的画卷上搜寻着每一个细节,希望能找到那条熟悉的街道,有小河、石板路、河埠头、书院、白墙黛瓦……画卷的标签上,精致的小楷写着那些如雷贯耳的作者———文徵明、唐寅、沈周、仇英……或许明代的物质、文化实在过于精彩和奢华,吴门四家都不愿把一条普通的市井街道绘入他们的作品。熟视则无睹,再优秀的艺术家也会有审美疲劳吧。

 

小桥流水人家,不变的旋律

寻常巷陌百姓人家

洋铁皮桶改造成的烘炉里,炭火逼人,香气肆意。似乎任何时间过来,这里都排着或长或短的队伍,这家简陋得甚至没有店名的小店,做着可能是整个苏州最地道的“蟹壳黄”,一种巴掌大的,烤得微焦的小烧饼。其实一炉子也出不了多少,而一买就是几十个的人却不在少数,队伍就这么越来越长。

“拿回去当点心,蛮好咯!”他们说。

很容易想象这样的生活:枕河的小平房、清洌的碧螺春、松脆的“蟹壳黄”、松松垮垮的小竹椅、冒着青烟的煤饼炉子、缠着牛皮筋的收音机里呢喃着的吴语……老苏州的生活或许本该就是这样,午后穿着老头衫,端着大茶缸,脚上一双人字拖,不紧不慢地踱着,到中张家巷里去听一下午的评弹,自然而理所应当,平淡、质朴但熨帖进生活的角角落落。

 

细雨中的果实,为素雅的民居添上色彩

一个“蟹壳黄”还没嚼完,抹着嘴角的芝麻,你就晃进了平江路。如果这条有河有路的老街是动脉的话,和他平行或横穿的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胡厢使巷、中张家巷、丁香巷……就是无数的毛细血管,水和路滋养着这座古城以及他的百姓、他的文明和气质。无数精巧的香糕砖以一种重复的秩序,显示着姑苏的细节,一种文人的审美意趣。枕河人家的小平房几乎都是一个样子,人字形的屋顶、斑驳的老墙、晒褪了漆的阁楼气窗。粗陋的陶土花盆里,或兰或菊;逼仄的墙门过道里,挤满了自行车、蜂窝煤、支离破碎的家具;滴着水且震耳欲聋的空调外机……但正是生活的琐碎,才没有让这条南宋时期就标注在当时地图上的老街失去人间的烟火气,没有沦落成一个摄影的道具或主题公园,他依旧按自己的脉搏生存着,不疾不徐,不被觊觎,泰然处之,自顾自地注释着老苏州的关键字。

[责任编辑:于晓川] 标签:平江路 蟹壳黄 老街 姑苏城 旅游 凤凰网旅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0人参与  0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

  • 快速突破口语教程
  • 在家轻松做纳豆
  • 21天练就一手好字
  • 颈椎病发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