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漫步喀什:感受迷人的南疆风情

2012年06月28日 09:57
来源:《中国旅游》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迷人的喀什——热情洋溢的维吾尔婚礼

阿依古丽的婚礼,让古老幽静的小巷变得喜气洋洋,魅力四射。阿依古丽的父亲买买提在门口架起一口大铁锅,手握铁铲做抓饭。抓饭维语叫“扑劳”,用大米、羊肉、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和清油混合焖制,是维吾尔婚礼招待客人必备的美餐。

一名维吾尔新娘穿婚纱,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等待新郎前来迎亲(谢光辉摄)

买买提的妻子打扫完庭院,往地上洒清水,摆好椅子迎接客人。披婚纱的阿依古丽坐在梳妆镜前,两名伴娘忙着帮她化妆。新娘金灿灿的耳环、戒指、手镯、项链及手表,都是新郎订婚时送的。

中午,新郎头戴花帽身穿蓝色西装胸前佩带鲜花,在亲友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来了。新娘的女友赶紧堵住大门,趁机向新郎索要礼物。新郎大方地给每个人施礼进屋,新娘早已蒙面纱等候。阿訇念了一段《古兰经》,便征询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婚?新郎新娘跪着大声说:我愿意。然后,新郎新娘吃下两小块蘸了盐水的饟,寓意爱情纯洁与白头偕老,仪式庄重简单。结束后,大家跪坐在地毯上喝茶,吃喜糖、干果、点心和抓饭。吃抓饭,顾名思义就是手抓吃,千万别以为很容易,用三个手指把饭送到嘴里,不撒不漏实需要些技巧。

男客人围着新郎跪坐一圈,一场维吾尔的婚礼喜宴已经开始(谢光辉摄)

如果用筷子就失去了吃抓饭的意义,而且显得格格不入。我小心翼翼地抓了一小撮送进嘴里,入口糯而不硬,油而不腻,香浓美味。按伊斯兰的教规,婚宴不喝酒,但热闹喜庆的气氛一点不逊色,男人打起手鼓、弹起热瓦甫,引吭高歌;女人翩翩起舞,旋转的裙子赛花朵,不愧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比喝酒助兴,非把对方灌翻誓不甘休的汉族婚宴高尚。

新娘盖着头巾在伴娘的搀扶下,嫁出去了(谢光辉摄)

离家时,母亲眼含泪花拉着女儿的手,依依不舍。歌手模仿新娘母亲的口气唱起惜别歌,歌词大意是请多关照我的女儿,愿青年夫妻和睦相处……

 

迷人的喀什——快乐的刀郎人

刀郎人聚居在喀什麦盖提县。刀郎木卡姆的美妙旋律,让人热血奔腾、血脉贲张……我想,刀郎人似乎是带着音乐来到世上的,热情奔放的乐舞让他们成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洲最快活的人群。

大漠落日,刀郎艺人把舞台搬到了荒芜沙漠(谢光辉摄)

木卡姆,是维吾尔古典音乐曲牌的音译名称。到过新疆的人都知道,新疆是歌舞之乡,而音乐则是歌舞的灵魂,那美妙的旋律无不来自木卡姆。具体说,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西域“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于阗乐”等传统音乐,汉唐时已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式,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刀郎麦西莱甫,踏手鼓节拍跳舞(谢光辉摄)

从麦盖提县城笔直往北,沿一条两侧青杨树的乡村公路大约半小时车程,便来到沙漠边缘刀郎人聚居的央塔克乡克亚克勒克乌依村。维吾尔村民们聚集在一个大院子打扫卫生、铺地毯、搬桌子、摆放水果……谁都不用说,一场刀郎木卡姆演出即将开始。观众静静地等候,毫无怨言。刀郎艺人个个都是明星,在当地备受尊敬。一群维吾尔老汉骑老式永久牌自行车后面捎乐器来了,就像美国乡村摇滚乐队骑哈雷摩托一样酷。刀郎主奏乐器有卡龙琴、热瓦甫、艾捷克及手鼓。卡龙琴是刀郎人特有的乐器,貌似扬琴,但它不是敲击而是弹奏,弹奏出清越的音色,悠扬悦耳动听,发出的每一个振颤的滑音,如天籁般勾魂。

刀郎艺人大都年迈,卡龙琴演奏家阿不吉勒。肉孜,82岁。他9岁跟父亲学热瓦普,一起参加刀郎麦西来甫,认识很多演奏家,学会了卡龙琴和手鼓。1959年以出色的卡龙琴演奏技巧考进县文工团,如今是中国名气最大资格最老的卡龙琴演奏家。刀郎艺人中有对74岁的孪生兄弟,哥哥艾山。努来克;弟弟玉色音。亚合亚,村里人称他们“刀郎双星”。兄弟俩长得一模一样,像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但性格截然不同。艾山。努来克开朗活泼,擅长演奏艾捷克琴;玉色音。亚合亚性格内向,却爱唱歌,是一名优秀鼓手。

维吾尔青年男女,在刀郎木卡姆的美妙旋律中翩然起舞(谢光辉摄)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可以选任何乐器演奏,但是刀郎木卡姆只能用刀郎的乐器,要不然曲调沧桑的原始韵味就很难表现。”艾山。努来克说:“刀郎艾捷克是红柳墩掏空,蒙上兽皮,安装7个旋钮,马尾鬃做弦,声音浑厚悦耳。乐器店卖的艾捷克大多为梨木做共鸣箱,声音洪亮,却不是刀郎的风格。”艾山。努来克从布袋取出心爱的艾捷克比划说:刀郎艾捷克没有固定的品格,弹奏靠自己的乐感,指头往下按是浑厚的低音,往上则是尖细的高音。看似简单随意,其实弹奏起来难度极大。

 

迷人的喀什——男人的“饰品”英吉沙刀

西北少数民族男子大多喜欢带刀,除了早期游牧部落的遗传基因,还与日常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譬如新疆,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尤其夏天,天天吃瓜,少不了刀。在牧区,刀对牧民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宰羊牛,剥牲皮,收拾杂碎,吃手抓肉,修理马鞍,外出打猎更是身不离刀,况且一把镶宝嵌玉工艺精美的英吉沙刀佩带在男人身上无疑是最好的饰品。

打制英吉沙刀,刀柄最费功夫,手艺高低常常在刀柄上见真章(谢光辉摄)

英吉沙是维语“英吉沙尔”的汉语简称,意思为新城,距离喀什69公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如今315国道纵贯县境,看上去像喀什的一座卫星城市。16世纪末,英吉沙尔芒辛乡卡尔瓦西村有位叫买买提。库拉洪的铁匠打制的木柄小刀,工艺精美,刀锋锐利,人们竞相购买,销量惊人。附近村民纷纷仿制,从而形成了制刀产业,代代相传。四百多年来,工匠们从珠宝饰品中获得灵感,不断创新,制作出各种款式造型的小刀,用黄铜、白银做刀柄,镶嵌贝壳、玉石,甚至珠宝,刻上富有民族持色的图案,备受推祟,声名大振,与甘肃保安腰刀、内蒙蒙古刀,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

从那时起,叮叮当当的锻打声每天在卡尔瓦西村响个不停,只有星期五(居玛日)的礼拜和星期天的巴扎(赶集),村里才会稍稍安静。艾合买提,生于卡尔瓦西村的制刀世家,曾为新疆旅游交易会定制一批经典款的英吉沙小刀,在业内颇有名气。我在喀什去和田,途经英吉沙,心想如果在英吉沙商店买一把刀作纪念,那就成了典型的“到此一游”。

刻完巴旦姆花图案的英吉沙刀在炉子中烧红后,再进行淬火处理(谢光辉摄)

制作英吉沙刀大致有几道工序,锻打出钿胚,用锉刀磨光,再淬火处理。淬火是工匠世代传承的绝技,相互保密,绝不外传。经过名师淬火处理过的英吉沙刀,刀锋锐利,不易崩口、卷刃。一把英吉沙刀须数次淬火处理,再轻打细锤成形,开始做刀柄。实际上做刀柄最费工夫,不仅在白银上刻出花纹图案,还要镶嵌贝壳装饰,手艺高低常常在刀柄上见真章。通常英吉沙刀以刀柄所选材质和做工来定价,普通的木质、牛角、黄铜;讲究的白银镶嵌贝壳;高贵的黄金镶嵌宝石,奢华无比,买去作为收藏。刀柄完成后,布条缠裹,刀刃在飞转的砂轮上打磨、抛光,火星飞溅,最后开封。英吉沙刀的标记,有新月形、葫芦形、石榴花形、巴旦姆花形等图案,根据每个工匠的习惯选择。

 图文:谢光辉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郎木卡姆 刀郎人 谢光辉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