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介绍
白鹿洞景区,地处五老峰东南麓,距星子县城12公里。景区因书院而得名,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史上著名的书院。它以悠久的历史,幽静的环境,宽敞的殿堂,严谨的教规而享誉天下,曾被祟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1959年,白鹿洞书院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
白鹿洞书院并没有洞,书院之脉从五老峰来.绝壁悬天,一峰南下。居高俯看,四山环合,一水中流,象是注入一个巨大的洞穴。那一山,就是中间的后屏山;那一水,就是流经山南的贯道溪。白鹿洞书院倚山临溪,古木蔽天,流水潺潺,殿堂巍立.翰墨留香,步人其中就仿佛来到阆苑仙境一般。
相传唐代李渤兄弟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了一只白鹿,相随相伴,人称白鹿先生,他隐居读书的山坳又称为白鹿洞。长庆年间(811—824年),李渤任江州刺史。念念不忘当年山居苦读的旧情,在白鹿洞兴建台榭,遍植花木。从此,白鹿洞成为一处名胜,四乡文人往来不绝。唐代颜真卿曾在星子颜家山寄居,他的后裔颜翊率子弟30余人前往白鹿洞治学授经。南唐昇元四年(940年),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立学馆,并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号称“庐山国学”。北宋初,江洲乡贤明起等办书院,明起为洞主,“白鹿洞书院”由此定名,又称“白鹿国学”。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知军,兴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他在《次卜掌书落成白鹿佳句》诗中欣喜地写道:“重营旧馆喜初成,要共群贤听鹿鸣。”朱熹是封建社会儒学集大成者,是综罗百代的理学大师。白鹿洞书院由此而名声大振,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朱熹在《白鹿洞规》中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当代学人仍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日本和东南亚的不少学校,至今仍将朱熹亲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称作“白鹿洞精神”,奉为校训。宣统二年(1910年),白鹿洞书院改为高等林业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白鹿洞书院经过多次维修整理。目前,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白鹿洞书院以它特殊的历史文化特色,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
书院大门
过牌坊,入山门,汽车一直行驶到白鹿洞书院大门。这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明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院内殿堂楼阁浑然一体,又相互勾连,平直之中又生出许多幽远之趣。
先贤书院
步人白鹿洞书院大门,第一个院落为先贤书院。主要景观有院门、二门、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先贤书院由中门分为前后两进。院门上悬有李时达手书“先贤书院”横匾。门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手书“朱熹纪念馆”金字黑漆竖匾。也许是为了热情款待八方来客,前院辟作一个花繁叶盛的花圃。人们传说朱子爱桂,花圃正中果然是桂花树。院中还有扁柏、地栽麦冬、马褂树、芭蕉、棕树、柳杉、水杉、罗汉松等各色植物。中门是一扇过道门,上挂原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题写的“朱熹陈列馆”金字黑漆横匾。第二进小院开始有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东、西、南三面院墙都建为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中的西碑廊。西碑廊与紫阳书院中的东碑廊遥相对应。小院北面并列为朱子祠、报功祠。祠前立有丹桂亭,朱老夫子喜爱桂花,他在先贤书院中亲手种下两株丹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绿凉。后入又为朱老夫子建立起一座丹桂亭,内有“紫阳手植丹桂”青石碑。两株老桂距今已近900年,至今依然是树影婆娑,丹桂飘香。因此,人们又把这个小院称为丹桂院。历史上有许多名人贤士在庐山南麓的星子职官览胜,他们在垦子留下了政绩、诗文、轶事。星子县传有“名贤四爱”的口碑,其中“朱熹爱桂”,至今在白鹿洞书院的各个院落都随处可见。
朱子祠:
朱子祠为先贤书院主要建筑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应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请,南康知府张象文创建此祠专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作为朱熹纪念馆,室内还陈列《朱熹生平事迹》共九部分。上悬清康熙颁赐“学达性天”金宇匾额,两侧柱联:“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洒水之真源”。
报功祠:
位于朱子祠西,原称先贤祠、三贤祠。曾先后祀李渤、周濂溪、程颐、程灏、张横渠、陈了前、陶靖节、刘西涧父子及其他有功于白鹿洞书院之诸先贤。作为纪念馆,祠内陈列《白鹿洞书院史展览》共五部分。
棂星门院
位于先贤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二个院落。主要景观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这一组院落由礼圣门辟为前后两进。传说中的棂星就是百姓熟知的文曲星,跨入棂星门石坊,游人们仿佛得着棂星降子的化成天下之气,再往前就可以登上横跨泮池的状元桥了,那自然象征着学富五车、金榜题名的好兆头。两侧的东西庑也称廊房。座北朝南为礼圣门。过礼圣门,是一座气势轩昂的礼圣殿。殿前花圃遍檀柏、梅、桂、常青、垂柳、月季、芭蕉、大理、栀子、白五兰、紫玉兰等花木,四季芳菲绕殿,绿荫蔽檐。
棂星门:
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47年),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原为木构建筑,后由知府周祖尧改为六柱五门的石坊。悠悠岁月,棂星石坊已成为白鹿洞书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直到今日仍让游客深切地感觉出当初端庄严谨的气象。
礼圣门:
原称先师庙门、大成门。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迁浙东提举,出资30万嘱南康知军钱闻诗修建礼圣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开工兴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学副使邵宝以颜体书”正学之门”,现为原南京军区政委杜平所书。踏人正学之门,游人们便有了肃然起敬之意,门后那座威严的殿堂,供奉的即是正学老祖孔子。
礼圣殿:
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者。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师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石香炉、石花瓶等。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石像: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于、亚圣孟子。殿旁两侧神龛还有十二贤(又称十二哲)线雕小石像:闵子名损,字子骞;冉子名雍,字仲弓;端木子名赐,字子贡;仲子名由,字子路;卜子名商,字子商;有子名若,字子有;冉子名耕,字伯牛;宰子名予,字子我;冉子名求,字子有;言子名偃,字子游;颛孙子名师,字子张;朱子名熹,字元晦。大殿内,名贤群立,气势庄严。
白鹿书院
位于棂星门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三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院门、御书阁、明伦堂、鹿洞、思贤台等。白鹿书院门楼重檐灰瓦,檐下花岗岩石额上由赵朴初题写“白鹿书院”四字。门内又是一个小院,东西各辟出一排厢房,廊柱卜有诗联。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院中设六边形石桌一张,桌下石柱刻有精致的浮雕狮子滚绣球、猛虎下山、奔马以及狼嚎图案,石桌周围另设六个青石鼓墩。院中也有两株老桂树,据说是清康熙年间所植,距今已300余年。夏日老桂树枝叶繁茂,遮盖住整个小院;金秋满树桂子,小院中香气四溢。在这里傍树读书,依风濡墨,真是修心养性的好去处。院北有御书阁。再向北,是明伦堂。御书阁与明伦堂之间为花圃,罗汉松、温州桔、白玉兰、剑麻、铁树、棕树、栀子、大理花等将小院装点得生机盈然。由明伦堂向北,后屏山像一幅碧绿的屏风衬托着一座两层楼台,下层为鹿洞,上层为思贤台。传说当年李渤养的那只白鹿已经成仙而去,这里却仍然留下一派山崖与繁树相荫,白鹿与游人成趣的美景。
御书阁:
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现阁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叶谦、知县毛德琦重修,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中先后藏有朱熹奏请宋高宗御赐《九经注疏》、《论语》、《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阁外有柱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同志曾由武汉来此从事革命活动,住在御书阁。1959年8月,刘少奇主席重游白鹿洞,他指着藏经阁说:“我曾在这里住过,当时上面有不少书哩。”
明伦堂:
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学佥事苏葵重建。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是白鹿洞书院中的重要场所。堂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写的《御书阁碑记》。外廊有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姚公骞手书柱联:“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原为都御史虞守愚书。也有人说,这对联原作文者为朱熹先生。
据记载,明伦堂原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敕赐的“白鹿洞书院”、邵宝书“正学之门”以及“山水辉光”三块牌匾,有“文公简黄商伯书”石刻,今已不存。杜平补书的“正学之门”匾现挂于礼圣门。
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有人认为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刻湛若水《心性图说》于碑屏、《四勿总箴》于洞壁。吕棺撰《新辟白鹿洞记》。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于洞中,井作《石鹿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参议葛寅亮认为不应开洞置鹿,于是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发现石鹿,又重新置于洞中。这是一尊跪式石鹿,双耳直竖,神态机敏。在雕刻上刀法简练,线条柔和。这尊石鹿是书院仪存的明代实物。
可是,关于辟洞置鹿,历来争讼不已。数百年来,洞中的石鹿一朝升.天,一朝入地,反反复复,任人摆弄。有人说,无洞无鹿寥无意趣。又有人说,无洞无鹿才能让人神思遐飞。近代学者胡适博士属于后者。1928年,他曾与教育界的朋友游览白鹿洞书院。虽然那时洞中白鹿已长眠于地下,但他仍然评论说,辟洞置鹿追求的是官场上的那种名正言顺,使白鹿洞的神韵大为逊色。今日,将石鹿重归旧地,是保护明代的文物。同时,也能使游人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一历史文化现象。
思贤台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筑思贤亭,并作《思贤亭记》。文中有:“仰止高山,景行先哲,安得弗思,名以思贤。”思贤台依山而立,为全院的最高点。登台远眺,白鹿洞书院历历在目,美不胜收。
紫阳书院
位于白鹿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四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这一组院落,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花岗岩门楼上,由冯友兰先生题写“紫阳书院”四字匾额。全院由中门分为二进。前院两侧有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东碑廊。小院花圃中罗汉松、杜鹃、二度梅、梅、紫荆、柳杉、水杉、菊花、大理花以及各色盆景姿态万千。正北面为崇德祠。穿过中门,又是一方花圃,其间紫玉兰、桂花、小叶黄杨、冬青、柏树、罗汉松、菊花、红桃、碧桃、含笑、月季、茶花、大理花、麦冬等花木争妍。正北面为行台。紫阳书院似乎没有祭祀的庄重、讲堂的严毅,这里辟有号舍,当年的学子在这里下榻休憩。
碑廊:
前院中有翰墨云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记文、洞规教义、诗词歌赋、游记题词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书的《游白鹿洞歌》。相传明万历年间,一位身着麻衣芒鞋的道人云游至白鹿洞。饱览这里的山川景物之后,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墙上写下这首长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学子们闻声赶来,只见墙上游龙舞风,墨色灿然,却不见道人的踪影。人们盛传,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间的头名状元罗洪先,因为他弃官后云游四方,晚年隐居庐山。但学者考证,紫霞真人作诗时,罗洪先年未及冠,不可能作出这首辞色苍空的长诗。紫霞真人究竟何许人?至今仍是白鹿洞之谜。数百年来,《白鹿洞歌》弥久不凋,为往来游人盛赞不绝。60年代初,李立三携太太、女儿游白鹿洞,他曾感叹道:《白鹿洞歌》写得妙,可惜没有人和,一首好诗往往是人和出来的。又说古人论书法,主张心忘于笔、手忘于书,《白鹿洞歌》的书法即是心手两忘、神采飞扬的佳作。
崇德祠: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补刊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头门三间,祠东添建号舍四间,祠后老新八间,今改三重共九间。”1989年,重修为凹字形平房。
行台: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同治十年补刊记载:道光十八年,“新造行台前头门三大间”。1989年重修,现为四柱五问的长方形平房。行台现用作“白鹿洞书院历代名人蜡像陈列馆”,其中陈列“李渤与白鹿”、“朱熹与生徒切磋”等神态逼真的蜡像群。
延宾馆
位于紫阳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最后一个院落。原主要建筑有延宾馆门、憩斋、逸园、贯道门、春风楼等。延宾馆建成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学佥事李龄出资建馆。当时的洞主胡居仁作《延宾馆记》,文中记述白鹿洞书院盛况,“好古学义之士,
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贤,来游是洞者接武联镳”,于是李龄建立延宾馆,热情款待四方来客。
延宾馆最北端的春风楼,为历代洞主著述下榻之处。关于春风楼,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有人说,春风楼是“春风童子”从天外搬到这里,这幢楼四季如春,恍若神仙之所。于是,又有人传出朱熹与胡慧娘的故事。说的是元宵之夜,朱熹孤灯独坐,吟出两句:“细雨洒芭蕉,孤灯空寂寥……”只听门外娇声应和道:“若不嫌奴丑,伴君度良宵。”原来是狐仙化做美女胡慧娘与朱熹相交成欢。后来又说朱熹误害了慧娘,懊悔不已,并亲手为她建墓。于是,真真假假地在白鹿洞又多出一处“胡慧娘墓”。朱熹在世时,监察御史沈继祖曾指责他“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这些故事或许只是牵强附会,但人们总是希望朱熹这位大学问家同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趣的普通人。
时至今日,为了更好地接待国内外宾客,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重新修建延宾馆,附设商店、餐厅、舞厅及会议室等。延宾馆院内,立有一座朱熹纪念铜像,香港孔教学院汤思佳先生有题记,云:“握发延宾,礼待贤士,古有明训。”用陶侃母截发留宾之典,称赞延
宾馆的热情好客.1996年,庐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延宾馆曾被指定为联合国官员下榻之所。
独对亭
独对亭在延宾馆东南,左翼山下,这里西对五老峰,下临圣泽泉,崖石峻峭,涧水湍急。原为北宋丞相李万卷校勘书籍之所,因此又称为勘书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学副使邵宝为纪念朱熹,在此择地建亭,取名独对亭。这座小亭,听之有山水景物之美,思之又见崇敬景仰之深蕴。邵宝《独对亭记》云:“是五老者,天始与始,地终与终,寿孰对之?谓公独焉何居?”又云:“宝闻诸孔子:‘仁者乐山。’山以气凝,而理行其中,泉石土木,无所非仁。惟仁故静,惟静故寿,凡山皆然,而高且大者,则尤至焉。公,仁者也。纯博中正,德与山协,为镇为岳。五老之对,固其所哉!”(明·李应异《白鹿书院志》)大意为朱文公的道德学问可与五老峰相对,天长地久,千古不磨。此后,李梦阳作《独对亭铭并序》,王阳明书《独对亭望五老诗》悬于明伦堂。独对亭附近有大幅石刻“圣泽之泉”、“风泉云壑”,涧中有李梦阳等手书石刻“砥柱”、“观涧”、“源头活水”、“正学源头”、“吾悦”、“月泉”等。
枕流桥
独对亭东行数十步,贯道溪在这里遽然劈为两支。溪上石桥独立,桥下溪流出峡,飞湍陡绝,大石横枕。由此,巨石名为枕流石,石桥名为枕流桥。峡门中水石相激,怒若飞霆,激起而喷,若烟若霞,这是书院中一处胜境,称为小三峡。峡口上下,有许多先贤遗存的石刻。其中左壁上的“白鹿洞”、“敕鹿洞书院”,溪石中的“枕流”、“白鹿洞”、“自洁”等石刻均为朱熹手书。1980年,毕必成创作的电影《庐山恋》,在这里摄下了周筠与耿桦第一次相见的情景,这部影片因景美、人美、情美,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并荣获电影“百花奖”。
流芳桥
贯道溪出峡口向东,迂回流山南折而下。山上原有六合亭,山下跨溪有流芳桥,又称濯缨桥。朱熹知军时所建。流芳桥面对五老峰,溪流绀洁。最初小桥无名,宋嘉定十—年(1218年)四月,南康知军陈宓与张琚、罗思、姚鹿卿、张绍、潘柄、李燔、胡泳、缪惟一等会讲洞中,歌颂朱熹之芳泽,并特别将桥名为“流芳”。陈宓在桥北刻“流芳“两字,又在桥东石壁上刻《流芳桥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流芳桥圮塌。此后,经过多次修建。现桥为解放后重修。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194339
1镜头下的东莞视界:夜生活其实很平淡 -
126677
2游走索契同志夜店 纸醉金迷背后尽是心 -
96572
3迪拜现罕见云海 唯美似天空之城 -
66773
4跟拍酒店试睡师一天 揭秘“史上最爽职 -
61324
5图说内蒙:马上情人节 草原也风流 -
59942
6南京大屠杀档案原件首次公开 将申报世 -
42796
7万达文旅城2月底奠基 王健林放言“超 -
42390
8旅游地产狂热 云南将取代海南成富豪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