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世界草莓大会2月18日将在昌平召开

2012年01月29日 08:11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继辉摄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主场馆的温室内,成熟的大红草莓一颗颗连成片,鲜艳欲滴。图为家在唐山的赵春艳(前)和家在承德的尚冬梅()正忙碌着采摘草莓。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室外,地冻天寒。室内,别有洞天。正月初四,走进位于昌平安四路两侧的草莓博览园,仿佛一不留神走进了春天。

眼前,现代化的日光智能温室成方连片,走进其间一栋,融融暖意扑面而来。高矮不一的立体种植架上,绿油油的草莓叶子与红彤彤的草莓果实交相辉映,三五成群的小蜜蜂在刚刚吐蕊的白色小花间嗡嗡飞舞。

这可不是普通的草莓园。“2月18日,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在昌平召开,这儿是主场馆之一,将展示全球各地135个草莓品种,还有17种当前最先进的草莓种植方式。”昌平草莓办主任王家红如数家珍。

他所说的世界草莓大会,四年一届,又被称为“草莓奥运会”,2月18日至22日将在昌平区举行第七次盛会。这是世界草莓大会第一次走进亚洲,走进中国,走进北京。眼下,距离大会正式召开还有22天,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从大会组委会到承办展览的科技公司,100多号人,春节一个也没歇。

博览园各大展厅,处处是一团忙碌之景。工作人员有的在调试设备,有的在布置展厅,有的在给草莓做养护管理。草莓又称“水果皇后”,打老叶、露新叶,每一株、每一花、每一果都要精心伺候,这样才能保证品质。记者走进草莓科普展厅,60岁的李晓燕正忙着给草莓疏果、劈杈,拇指大的草莓青果、疯长的草莓秧子,瞅准了,毫不吝惜地揪下来,扔进脚边的塑料桶里。

“这些都不要了?”

“不要了!脑袋太多,长不开!”边干活,李晓燕边给记者科普。“一株苗,最多就能留两颗花心、几个果,这样长出来的草莓个儿大,味道也甜!”

李晓燕是负责科普展厅草莓养护的工作人员之一,“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一天假也没歇”。

“大过节的,不想走走亲戚、串串门什么的?”一听这话,李晓燕乐了:“咋不想呢。可这草莓一天也离不开人。下个月草莓大会就要开了,听说有60多个国家的人要上咱这场馆参观呢,说啥也得把草莓给伺候漂亮了,这代表咱中国的草莓种植水平不是!”

不远处,24岁的小伙子李安正半蹲着,给悬空的草莓种植吊架包裹白色的塑料膜,“这么包一下,一是看起来美观;二是,将来草莓成熟了,果面上不沾土,摘下来就能吃。”李安对记者说,为了筹备好这届草莓大会,大伙儿几乎把每一个能想到的细节都想到了,“没时间,也没心思过节,都惦记着大会呢”。

王家红介绍,举办这次世界草莓大会,不仅仅是盖起了几座现代化的场馆,还带动起了一方的草莓产业。在草莓大会的会展效应驱动下,昌平全区的草莓日光温室已经接近1万栋,草莓种植户达到3500多户。

就在草莓博览园附近的兴寿镇东庄村北,赵桂兰一家这个春节也没闲着,“成天在大棚里泡着,尽伺候草莓了”。

在东庄村,赵桂兰家是数一数二的草莓种植大户。“家门口开草莓大会,区里、镇里都鼓励我们发展草莓产业,盖1栋棚就给3万元补助,我们家这几年一共盖了23栋棚。”说起自己日益壮大的“家业”,赵桂兰脸上透着红润。

“补3万可不止!”赵桂兰的儿子门志滨接过了话茬儿,“那光是盖大棚的补助。盖大棚之外,棚里装滴灌设备、安卷帘机,还有买种苗、有机肥啥的,政府样样给补贴。还有咱们村草莓采摘园里一水儿的青砖路,也是政府给修的,没要咱们老百姓掏一分钱。”门志滨说,借着政策的东风,这几年,村里很多人家都搞起了设施农业。光他家,去年就一口气盖起了13栋大棚,“冬天种草莓,夏天种一品红,一年两茬儿收成,平均一栋大棚的纯收入能达到4万元”。

眼下,赵桂兰家的头茬儿草莓还没成熟,预订采摘的电话已经络绎不绝地打进来,销路根本不发愁。

“这还不是生意最火的时候。等下个月,草莓大会一开,咱们昌平的草莓就要在全中国、全世界扬名儿啦!到时候,来我家采摘的人更多,收成更好,日子更甜!”赵桂兰大妈笑眯眯地,一脸憧憬。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草莓大会 昌平 月18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