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郁孤台,赣州的文化海拔

2012年07月30日 13:23
来源:乐途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作者:张翠珍

以郁孤台为例,谈古论今,赞美了郁孤台之于赣州的文化贡献,并颂扬了今日的时代--不再孤郁。

一个地方,不管经济发展如何,只有升华成为文化,才能慢慢渗透进人们的心里,积淀成一种渴望和情结。

赣州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或许你对它的名称不怎么有印象,但提到地球的红飘带--长征的起点,你一定会想起赣州的瑞金。或者当你心情郁结,读到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的诗句,你又一定会想起赣州的郁孤台。

郁孤台,坐落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因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有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是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点。

郁孤台始建于何年何月,已不可考,但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历史上郁孤台虽几经废兴,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心里,从而对它的具体模样少了几分追究。

登临郁孤台,你会邂逅那位金戈铁马,拔剑出鞘的词人。正是他的一次登临,一阕清词,赋予了郁孤台愁肠百结的文化意蕴,隆起了郁孤台的文化海拔。

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从山东济南冲向战场,凭着一腔热血,驰骋在驱逐侵略者的疆场上,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次年,他拉起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投奔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再次年,义军中出了叛徒,杀死耿京,偷走印信,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挥利剑,一声长吼,率50余骑追赶两天,奔驰千里,飞骑入叛营,生擒叛贼,押解至临安正法。之,率领上万义军南下归宋。

让人悲哀的是,南宋朝廷和他开了个玩笑,削去其兵权,让这样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的少年英雄从疆场走进官场,甚至将其几番免职,使其被迫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的闲居生活。

惆怅之中,辛弃疾登上郁孤台。

那是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时年,辛弃疾36岁,任江西提刑。其时,斜阳荒草,鹧鸪声声。辛弃疾站在高楼,身影凝重。他看见一江春水浩荡而去,仿佛看见大半个中原沦陷金人手中,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一腔怨愤,十多年来的郁结之气在胸中翻涌,一首千古绝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从胸中奔泻而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是孤郁的,而郁孤台是幸运的。

因了辛弃疾,从此,在中华文化的脉搏上,跳跃着一个激越的音符;在中国瑰丽的诗词宝库中,翻腾着一曲"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绝响。

回眸历史,辛弃疾成就了郁孤台的海拔;观望今日,郁孤台又正在拔高赣州城的高度。

如今的郁孤台已不再那么容易引起人们的对江山社稷的感叹。因为现在的中国,现在的赣州,已经不再是那被歌舞美酒熏得软绵绵、苟且偷生的南宋。一日千里的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安全保障的社会体系,使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赣州人脸上都洋溢着豪迈和喜悦,荡漾着幸福和欢笑。

而今,站在郁孤台上,再也没有辛弃疾的怀才不遇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郁闷和惆怅。虽然古长城依旧逶迤绵延,赣江水依旧波浪滔滔,但烟云早已从历史的天空散去,举目远望,"江山如此多娇"的壮美画面正在徐徐展开。

回望夕阳下的郁孤台,如一位历经沧桑的哲人,独自站在高阜的山尖,看着形形色色的游人,似有满腹的前尘往事想要诉说,可是他却静默,微笑,不语,只是在季节转换和朝暮交替时,很自然地把阳光披在身上,把雪花抖落脚下。一个有思想,有灵性的人,站在它面前,只能崇敬、膜拜,感受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海拔。

走下郁孤台的石阶,我忽然明白:人生在世,常常因高生孤,因挫而郁。而当孤郁来临时,人当以境驱之,以奋遣之。

标签:赣州 郁孤台 辛弃疾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