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第二届中国(铜陵)江南民间艺术论坛在天井小镇

2012年08月06日 16:39
来源:乐途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台上讲得精彩,台下座无虚席、掌声不断。11月2日下午,第二届中国(铜陵)江南民间艺术论坛在铜雀台开元国际大酒店二楼开元厅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报社、安徽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当代民间美术保护与发展”话题,就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民间艺术在当今时代的创新等,发表了见解和观点。

当日下午2时许,距离论坛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前来聆听论坛的文化单位、高校师生等早已等候在现场。下午2时30分许,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敬明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论坛正式拉开帷幕。

身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张锠,擅长雕塑与彩塑,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并著有《中国泥人张彩塑艺术》、《中国民间艺术大观》等文章。论坛上,张锠说道,民间美术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中滋生、繁衍出来的,它流传广泛,延续古今,传播中外,其艺术形态无不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情怀和质朴豁达的审美观念。作为古老纯朴、有着悠久传承和传统的民间彩塑艺术,已成为先辈留给后人的一笔无价财富。他说,在继承优秀民间彩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要推进当代民间彩塑的艺术创新。

“创新不能割断传统,因为现代艺术是古代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张锠说道,没有继承,创新就无从谈起;没有创新,继承就失去目的。归根到底,继承是为了创新发展。同时,他还建议,对民间彩塑艺术的保护还须采取保护地发掘研究,保护性地建立独立的民间艺术教育体系、建立民间彩塑开发利用平台、建立法律法规等措施。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在以《再谈传统》的主题发言中,对于民间美术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张民俗文化进“博物馆”,并认为这是保护民俗文化的唯一去处。理由是既然是“遗产”,就不能让今天的人们所瓜分,因为它不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还要交给子孙后代。其次,对传统民间美术文化价值的认识尚待进行,任何急功近利的继承、开发都有可能毁坏传统文化的“面容”,因此对大多数已经脆弱的“标本型”种类或项目必须采取暂且“封存”方式。

已经第二次来铜参加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在论坛上说道,铜陵的民俗保护氛围很好,一个地方能够注重自己的传统以及根文化,这反映了城市高度的文化自觉。他建议,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重点挖掘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再通过现代化方法展示出来,这样,铜陵就能在城市群中树立自己的特色和名气。

作为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成员的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在论坛上指出,民间文化面临断代的危险,在进行抢救性保护时,应该收集实物、撰写一本像样的调查报告、制作相关录像资料等。民俗文化到底有哪些,哪些有价值如何保护,宋兆麟以“马踏飞燕”雕塑为例,说明了其开发的价值。同时,其指出我市铜冶炼历史悠久,应该把铜文化挖掘出来,把优秀文化搞活;在安徽民俗村这个现有的平台上,还可以增加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工艺和产品展示,进一步突出本地典型的民俗文化。

论坛上,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安徽师范大学汪军教授、安徽美术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王永敬,也围绕当代民间美术保护与发展这一话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专家学者们的高深见解,不仅让人认识到了保护与发展民俗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也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市委党校教师周四九的话,代表了很多与会者的体会和感受。

标签:民间 铜陵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