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凯里“一节一会”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2012年12月10日 14:25
来源:新华网

第五届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暨2012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简称“一节一会”)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成功举办。在11月18日至22日短短五天内,黔东南州特色文化符号银饰与刺绣通过全国首个银饰刺绣行业专业展会和交易平台以及大型苗侗风情舞台秀《银秀》等系列活动,向世人展示了浓郁深厚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一节一会”将凯里市塑造成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为凯里市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搭台:搭建银饰刺绣展示交易高端平台

银饰亮眼,刺绣迷人,2万平方米的展览大厅令人眼花缭乱。在凯里民族风情园内的2012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现场,人们对着各具特色的银饰和刺绣艺术品连连发出赞叹:“太好看,太了不起了。”短短几天内,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展位成为关注的中心,一件件巧若天成的展品成为谈论的焦点,络绎不绝的参展者和客商兴奋地观赏谈论着,在错落有致的展区之间流连忘返。

在展览大厅内,你不仅可以看到来自贵州其他八个州、市的银饰刺绣作品,更能看到承办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县市的银饰刺绣精品,以及包括四大名绣在内的全国银饰刺绣宝贝。尤为引人瞩目的是,现场不仅有黔东南州各县市非遗传承人和能工巧匠参加展演,更有来自云南、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份的国家级大师现场展示艺术魅力。

东道主黔东南州的各个展馆各具特色,成为此次博览会一大亮点。当地苗乡侗寨银饰文化传播公司巧妙地将一件名为“盘龙铜鼓”的酒具改变成一只酒罐,鼓身的六条盘龙昂首俯身,当酒液注入时,神龙嘴里同时喷出的六条水柱如天降甘露注入下方的酒杯中。该公司负责人说,酒具铜鼓储酒和飞龙喷酒的设计寓意苗族同胞深远、醇厚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像甘露滋润着世世代代苗族子孙,使其生生不息、连绵不止。来自黔东南的设计师将建筑吊脚楼的废弃材料雕刻成小木梳、牌匾、首饰盒等众多具有民族气息的实用生活小产品,不仅创造了商业价值,也避免了对环境造成污染,其精湛的技艺和环保理念得到了高度评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显月头上的银帽重两斤,脖子上的银项圈重五斤,她一身银饰和刺绣完美地结合,成为博览会现场的一大看点。她表示:“刺绣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佩戴的每个银饰也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是苗侗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

不仅贵州省的产品备受追捧,其他省市的作品也大受欢迎。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以及汉绣等展位的参观者和客商络绎不绝。蜀绣展位上,正当大家对布匹上一只栩栩如生的狼惊叹不已时,师傅翻转布的背面,一只活灵活现的猫呼之欲出,大家不禁拍手叫绝。美丽的展品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来自贵州省外的9位艺术大师都颇具吸引力。蜀绣大师郝淑萍工作室制作的“红楼群芳图”曾拍出320万元的价格,为中国当前刺绣最高价,而她本人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云南工艺行业领军人物寸发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本人几乎成为云南工艺美术的代名词;湘绣大师江再红制作的湘绣三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杯”金奖,她的惊世之作《阴功轴》被法国收藏家JEAN MARC DEOROP先生收藏。

对于此次博览会,很多人认为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之旅,更是一趟购物之行。从现场情况看,参展者确实是大饱眼福,也买得尽兴。每个展位前总有人咨询问价,每件作品前总有人驻足观赏。据组委会统计,博览会开展仅两天,成交额就突破了3000万元,充分发挥了展会作为交易平台的功能。在参观者与采购商看得高兴买得满意的同时,参展商也乐不可支。

凯里市的愿景不仅是要搭建全国首个银饰刺绣行业专业展会和交易平台,更是要以此为契机纵深规范整个行业标准,使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银饰和刺绣产品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开发,从而更好地带动整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此,博览会期间,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现场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 黔东南苗族银饰》、《地理标志产品 黔东南苗族刺绣》两个地方标准。

“两个民族特色产品省级地方标准的发布填补了国内苗族银饰、刺绣工艺品标准的空白,准贵州省标准化工作一次积极的探索。”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肖跃表示,“两个地方标”的发布将有效加快苗族银饰和刺绣形成产业化、规范化发展,保证苗族银饰刺绣产品的质量稳定,引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对提升苗族银饰和刺绣的知名度,打造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品牌,转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唱戏:打造大型苗侗风情艺术精品

长期以来,黔东南一直在探索,如何借助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把当地打造成更加知名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经过精心准备,当地政府在“一节一会”期间隆重推出了开幕式晚会与《银?秀》两台大戏。两台节目以现代、时尚、前沿的文艺演出为载体,运用高科技舞美效果技术,在丰富浓郁的民族生活和神奇雄壮的神话节目中展示出黔东南的民族文化精髓,高起点、高标准、高品味的打造和推广了黔东南民族文化品牌。

11月18日,“一节一会”开幕式文艺晚会在凯里民族体育场举行。声、光、电等高科技与舞台特技结合,亦真亦幻舞台效果将黔东南原生态之美推向了极致,当地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艺术张力得以生动地展现和诠释。西江千户苗寨、清水江、雷公山、肇兴侗寨、侗族风雨桥等黔东南标志文化符号一一呈现,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视频将黔东南的“清明上河图”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小桥、流水、人家”的原生态唯美意境深深感染了观众。而陈思思、宁静、阿宝等全国知名艺人的加盟,更使整台晚会成为一场华丽大气的视觉盛宴。

较之开幕式演出,凯里历时半年精心打造的大型苗侗风情舞台秀《银?秀》是一个常态化演出的文化艺术精品。11月15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就大型苗侗风情舞台秀《银?秀》在贵阳召开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11月19日,《银?秀》进行首演。该舞台秀分将黔东南独有的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浓缩成唯美的黔东南文化印记,力图让观众通过这台秀饱览黔东南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首创国内首个大型室内立体全景苗侗风情秀先河,打造360度旋转风雨桥,高科技手段和现代舞美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感官体验……舞台剧《银?秀》亮点纷呈。首演地广场上,人们用熊熊的篝火与热烈的欢呼表达欣喜之情。剧场内,观众持续的掌声,是对《银?秀》的最大认可。

总导演邢时苗表示:“《银?秀》以‘银’文化为主线,结合现代流行元素用‘秀’把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提升,使之作为当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从而把神秘而多彩的苗侗文化充分展示出来,是现代艺术与原生态文化的完美融合。只要品质和思维方式能与现代观赏习惯吻合,那黔东南浓郁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指日可待。”

黔东南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黄远良认为:“银是一种金属,但在黔东南不一样,是被文化了的物品,承载了苗族侗族太多的文化。文化的魅力和旅游结合,就可以提升旅游档次,而文化和旅游产品结合,就可以提升黔东南旅游产品的附加值。《银?秀》是一个旅游产品,是一个能拉动旅游产业的产品,一定能够成为继《多彩贵州风》之又一个响亮的文化旅游品牌,并有力地拉动黔东南州旅游业的发展。”

推动: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按照“以节弘文,以文促旅,以旅会友,以友招商”的思路,2012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开展当天举行了投资贸易洽谈会集中签约仪式,现场签约项目的总投资达到了121.64亿元,其中第三产业项目62亿元,文化旅游项目就占了33.78亿元——充分发挥了“一节一会”促进招商引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而在博览会结束时,展品交易额超过亿元,凸显了博览会牵线搭桥让产品与市场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力推动银饰刺绣产业的发展的作用,探索出了一条资本与市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大发展的新路子。

为了能更好地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下一步,凯里市将对硬件设施和软环境进行完善,依靠凯里拥有苗侗独特文化的优势在“专业”和“特色”两方面下足功夫,做好研发与生产两个基地,搭建展示和交易两个平台。凯里市委副书记周文锋表示:“把两个基地和两个平台搭建好,不仅能做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更能实现资本与市场对文化产业的全面推动。举办博览会,还得按经济规律办事,必须使其最终走向市场。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必须合理定位,对展会的内容与规模等进行科学规划,并做好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

黔东南散落在民间的民族文化是当地的瑰宝,但长期以来,虽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却未能发挥经济效益,因此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缺少资本和产业推动等问题。而通过举办展会,不仅可以更好地宣传当地文化,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也在交流中提升了文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黔东南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此次“一节一会”的成功举办证明了:充分发挥产业和资本的强大推动力,能够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当地深厚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

执委会运作此次“一节一会”的亮点在于:找准了银饰刺绣这一专业细分市场,打造全国首个银饰刺绣专业展会和交易平台,打响了黔东南州凯里市银饰刺绣这个品牌,将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企业整合起来,通过市场使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创新政府与公司合作的方式,引入资本共同开发和挖掘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成功打造了舞台剧《银?秀》并推向市场。凯里市委副书记周文锋信心满怀地说:“这些亮点是很好的经验,为凯里市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探索了一条正确可行的道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化与资本和市场的互动将展现出巨大能量,凯里市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也会很快变成现实。”

事实上,如何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凯里市近年来不断思考的重大命题。2010年,凯里市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的意见》,以更新的思路、更高的视角,将凯里定位为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滨江旅游城市进行打造。两年之后,凯里出台《关于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加的目标。在所有举措中,民族文化始终是主角。近年来,凯里成功举办和承办了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贵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节、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巴拉河消夏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随着知名度的大幅提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宾客。

数据显示,2011年,凯里市实现旅游总收入95.2亿元,接待游客776.96万人次;2012年1月至11月,全市旅游总收入完成150.23亿元,同比增长172.68%,接待游客1739.99万人次,同比增长163.25%。毫无疑问,凯里旅游业的每一次飞跃都与文化紧密相关,而文化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紧紧相连。通过努力,凯里市文化旅游产业正迎来一个更好更快的发展春天。

在黔东南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黄远良看来,凯里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苦心经营是“十年磨一剑,十年铸辉煌”。 这辉煌不仅是迅速增加的旅游收入,更是先后获得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风貌城市”、“全球十八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等金字招牌,以及于2011年12月作为西部唯一一个县级市获得的“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作者:周恒 赵毫)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