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戴斌谈出境游不文明行为:总贴“中国标签”有点冤

2013年08月14日 08:10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原标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谈出境游不文明行为:

中国国际旅行总社出境旅游部副总经理李萌(左)、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资料照片

编者按:8月13日10时,中国国际旅行总社出境旅游部副总经理李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公民出境文明旅游与国家形象提升”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生活习惯的不同等因素导致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被放大

[网友团团绿]:戴院长!最近几年的“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前茅”。很多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似乎打上了中国的“专属标签”,貌似这些行为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出来。您认为中国游客的不文明现象是否被过度放大了?

【戴斌】:肯定有放大的成分,因为据我所知,这是一个媒体做的全球最差游客的调查。这样的调查客观来讲全球每天都在做,美国一个叫《悦游》的杂志还排了“全球不友好城市”,中国广州、深圳都上榜。每天都在调查类似的东西,当时排在前面的除了中国还有美国,欧洲人也对美国人不喜欢,觉得他们粗鲁。我觉得不文明行为不能打上中国的标签,因为旅游是从自己的惯常环境到了另外的地方,人在自己的惯常环境会受很多约束,一般离开惯常环境自我约束力会减弱,这是正常心理。所以中国声音大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插队或者过马路不看红绿灯是不文明行为,但是其他国家也类似,比如欧洲人擦鼻涕会用手绢捂着鼻子很大声,我们也会不习惯。有些东西我觉得是文化的冲突,所以我们要区分一下,不文明行为类型不一样。违反法律的行为肯定每个国家都不允许,比如飞机上打架,这种情况肯定是不允许的。

第二种就是生活习惯的不同,比如说中国人声音比较大,到一个地方没有入乡随俗。还有中国人喜欢喝热水,外国人喜欢喝凉水,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导致误解。中国游客为什么说的比较多?第一我们存在着不文明的情况,我们没有必要为我们的国民去辩解。但是也要注意几个特殊情况,第一中国的出境游处于高速发展期,现在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从几乎没有声音的国家,成了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客源国,去年318万出境,消费1020亿美元,中国好像一个小孩子突然变大了容易引起别人关注,再加上人多了出问题的几率也大了。第二我们在接待外国游客方面也是花了几十年时间,比如奥运会期间甚至会专门找一些懂外语的志愿者,到路面上看有没有一些标识牌外语语法单词上有错误的。但是中国人走出去这件事给我们准备的时间太少。中国的接待环境上也有一些问题,但是不能说我们不文明行为不存在,而是由于我们快速发展的阶段,再加上一些目的地国家地区并没有做好接待中国人准备,所以不文明行为被放大了。

宣传教育的贯穿有利于推动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意识

[网友团超级灯泡]:李经理!最近新发布的中国公民出境文明旅游倡议书也都引起大家广泛的热议,十一和中秋的结合会被有些人认为是对文明出游的又一次考验,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国旅在引导和推动市民强化出境旅游文明意识方面将有哪些举措?

【李萌】:第一个是我们的宣传,我认为是从出游前到出游中一直到团队结束是要贯穿始终的。比如出游前,我们在销售环节就给我们的游客签署文明的告知书,在出发前我们都要开一些像行前说明会等的介绍境外常识的会。在说明会上我们专职的领队,也会把境外的一些注意事项,包括文明方面的须知向我们的游客做宣讲。在旅途过程之中,我们的领队和导游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现场的一些突发情况,会随时提醒我们的游客,注意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应该注意的一些文明素养。同时,在游玩结束以,我们会给我们的游客把一个团这几天来文明应该注意的和值得表扬的做一个总结。所以,自始至终“文明”这个词贯穿我们游客出行始终的。另外,我们对我们的销售人员,包括领队和境外的导游、司机也做到文明的提示,这样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相信榜样的力量会给我们的游客带来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是我们国旅总社近期推出的一系列关于文明的注意事项。

公共意识是文明的行为,是需要培养的行为

[网友流浪的加菲]:在我国,有的游客认为自己既然花了钱,他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别人就无权干涉,没有也不愿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随心所欲,完全不顾他人感受。两位觉得中国游客是否缺乏公共意识?为什么会这样?

【戴斌】:公共意识应该说是需要培养的,公共意识是文明的行为,是需要培养的行为。从法律上来讲,比如说我们4月22号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二章专门设了旅游者一章,做了八条规定,其中四条讲旅游者权利,还有四条讲旅游者义务,就包含文明旅游的义务,天底下没有说你到一个地方去就可以随心所欲,我们经常说旅游是到另外一个城市作客,体验它的包容性,好的城市也好好的乡村也好,应该是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共享在空间。我们共享人家空间当然尊重人家的习惯,中国古人讲入乡随俗,我们历史传统中一直对这个问题上伦理上有约束,法律上有要求,不能说我有钱了就不顾别人感受了。全球1980年世界旅游组织马尼拉宣言,全球旅游伦理宣言,都对这个问题也做了相应解决,都有要求,就是要求游客到了一些地方要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比如到伊斯兰地方不能随便跟女性握手,到清真寺要拖鞋的,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来从历史和法律的资源中寻找我们的依据。我们没有理由说花了钱所有的消费行为和公共空间别人就都无权干涉,这个道理不存在。中国游客我们刚刚走出国门,甚至国内旅游93年开始提倡,到现在也就是20年时间,我们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公共意识、公共权利都需要学习和教育的过程。

教育体系的发展对杜绝不文明旅游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友奔跑的蚊子]:其实旅游不文明现象也不是近些年才有的,在国家和旅游主管部门一直宣传推广文明礼仪的情况下,旅游不文明现象还是屡禁不止,两位觉得问题的根源在哪?

【李萌】:这是我个人看法,旅游和经济密不可分的,近来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旅游的提升,同时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人口素质文明习惯的提升。坦率的说在西方国家,在二战甚至之前,他们的文明素质也不高,随着二战以后西方的经济大幅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所以会在精神文化,包括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关注了。你说一个民族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还能过多关注到行为习惯吗?我觉得不太可能。我觉得将来随着中国物质文明的不断提升,整个文明的素质也会不断的提升,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第二,眼见为实,什么都是要比较,因为在中国的范围内他不觉得随地吐痰不文明,因为大家都在这么做,但是走出国门以后你发现世界其他国家并不是这样,所以我觉得通过比较也会带来文明素质的提升。我个人觉得从九十年代,等于是93年以后开始出境游,当时因为是港澳地区,逐渐到东南亚等等一些国家,从九十年代初,你在看到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人文明素质是在提升的,当然相对来说可能相比他的物质文化的提升速度要慢一些。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第三,文明素质的提升是通过不断教育,一点一滴而形成的,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行为习惯的改变我觉得不是短时间能够达到的效果。所以我呼吁从咱们的基础教育,也就是从幼儿园的小学开始,文明素质的教育或者是文化方面的宣讲、文明方面的宣讲,应该是一个必修课。但是在过去过多看重的是一些应试方面的教育,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育体系的发展。

文明程度的提升首先得从法律上进行约束和规范

[网友西北汉纸]:网上有一种声音,说出境游中老年游客中发生的不文明现象要多于青年游客,戴院长!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儿?公民旅游文明是否需要根据宣传对象做更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您对此有何建议?

【戴斌】:我不知道这个依据从那来,我手里没有这方面的依据。首先我认为不应该对文明旅游宣传还要区分老年人、年轻人,要不要区分男性女性啊?我觉得不应该做这种区分,否则会有歧视之嫌,而且老年人一般来说行动不会很方便,肯定会想加塞排队吗?他也没有那个力气啊。这个依据是什么?所以我不好做评价。

文明程度的提升,首先得从法律上进行约束和规范,无论你在目的地也好,出境旅行过程当中也好,如果你有违反法律的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要承担法律的后果。这样大家就有一个底线,比如我到一个地方去不能打人,这是最基本的吧。第二个要接受一些风俗习惯法的约束,比如去清真寺不能穿鞋进去,我们到伊斯兰的国家,你不能去吃猪肉,这个都是风俗习惯,如果你违反的话会承担比较严重的后果。我想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强制执行的。再一个建议,就是旅行社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有一个宣传教育和引导过程,实际上国家旅游局也是在机场、口岸不断的加大宣传力度,强调文明旅游伴您远行,这些都对文明旅游起到宣传引导的作用。现在也是采取了大量的行为和广告的投入来加强宣传引导。再一个像前段时间中青旅在人民网有一个文明旅游攻略66条,后来很多媒体转载了,这个就很好,实际上就告诉你很简单的道理,你做了哪几条就让人觉得你是文明的了,而不用说理念性的东西。还有美国的教授写的怎么做一个友好的中国人,这样的都是游客自发的行为,互相传递一种正能量,传递比较文明的行为吧。我觉得法律是底线,是最终的约束,宣传、教育、引导是市场中间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力量,游客之间互相提醒、互相树立正面的榜样、文明旅游的榜样,让大家见贤思齐。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