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卫士”阮仪三:保护传统建筑 将古镇记忆留下
阮仪三,1934年出生于苏州。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1961年毕业留校。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
杭州网讯 “破旧立新”主导的城市化思路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引发古老建筑的生存危机。如何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路?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表示,传统建筑的利用,应以“框正”保护为前提,勿以 “卖门票”为目的。
古镇不“古” 俨然成了“城市中的乡村”
“何谓古镇?古镇首先要拥有年代久远的建筑原貌,充满历史文化内涵、民俗生活气息,同时还要是现代化的城镇。”
几十年的奔波,阮仪三保护了不少遗迹,但他仍有遗憾,保存下来的文化遗迹远远比不上破坏的数量,50个江南古镇如今仅存12个。
而提起福州的三坊七巷、山西的太谷祁县等失败案例,阮仪三至今还为这些旧城镇的消逝唏嘘不已。
阮仪三说,一些地方为了大力发展旅游,错误地将保护古城理解为恢复历史遗迹,重建古建,以致拆了真古董去建假古董,甚至有的在古城中大拆大建,致使一些原有的传统建筑也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同时,一旦一个古镇出名了,除了大量游客云集,造成人满为患外,商人、房产商等紧随其后,于是出现全民经商、伪劣产品泛滥、污染严重、现代建筑包围古镇等现象。
“现在的一些古镇,被林立的高楼包围,俨然一副‘城市中乡村’的景象。”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导致“保护=赚钱”之怪现象
城市的灵魂在于建筑,唐朝的树、宋代的桥、明清的街均是活生生的历史,远甚千言万语,阮仪三坚信:历史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具体、最能诠释历史文化的载体。
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成了旅游热中之热。然而,不少地方则把开发旅游资源作为经济的增长点,致使传统建筑用途的改变和传统风貌的消退。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地方把发展旅游当做传统建筑保护的目的和动力,出现了“保护=赚钱”的怪现象。
同时,商业地产的进驻、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
而在居民的生活质量方面,也没有积极的改善,不符合现在人的居住要求,致使原住居民向大城市迁移。
传统建筑应以保护为前提 勿以“卖门票”为目的
“古镇旅游的发展,是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的战略内容,是文化现状、文化传播、文化建设的载体,不能把它当作赚钱的资本。”阮仪三表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古镇旅游、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荟萃了地方民俗文化的一些特殊内涵。
“如何更好的认识它,让这种文化得以广泛传承?阮仪三认为,这需要我们在“框正”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合理的、有限制的利用,把赋予古建筑的记忆一代代流传,不能狭隘理解为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旅游发展后,可以把部分的旅游收入,用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反哺实现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的周庄、乌镇等江南古镇,每年都会把近10%的旅游收入,用于历史建筑维修,也就靠这10%,所有的江南古镇,更新了它的基础设施。目前就全国而言,江南古镇最先进,每个古镇都有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既是古镇,又是现代化城镇。”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194339
1镜头下的东莞视界:夜生活其实很平淡 -
126677
2游走索契同志夜店 纸醉金迷背后尽是心 -
96572
3迪拜现罕见云海 唯美似天空之城 -
66773
4跟拍酒店试睡师一天 揭秘“史上最爽职 -
61324
5图说内蒙:马上情人节 草原也风流 -
59942
6南京大屠杀档案原件首次公开 将申报世 -
42796
7万达文旅城2月底奠基 王健林放言“超 -
42390
8旅游地产狂热 云南将取代海南成富豪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