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六合龙袍:滨江水城浸在汤包香里

2012年01月17日 02:30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薛玲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蟹黄汤包是龙袍的金字招牌。宋峤 摄

龙袍镇荣获汤包美食文化之乡的美誉。 宋 峤 摄

龙袍镇除了汤包,江鲜也是一绝。 宋 峤 摄

龙袍镇长江村成了江苏省农家乐专业村。 张 磊 摄

第一次听闻龙袍的名字,是某日接到朋友的电话,相约周末自驾去那里一游,言语间对南京六合龙袍蟹黄汤包推崇备至。尽管最终未能成行,但记忆里自此有了这个满街蟹包飘香的地名。转眼龙年将至,记者终于借着走基层采访的机会走进龙袍,感受滨江水城在汤包香里浸出的浓浓年味。

本报记者 张磊 薛玲

汤包鼓了腰包,数着钞票过大年

自六合县城南行,当路边第一块印有“龙袍蟹黄汤包”的广告牌映入眼帘,龙袍便已近了。

曾几何时,记者脚下这块有着一个霸气名字的土地,隐于金陵北郊长江一隅而默不可知。以何为媒,扬龙袍之名?龙袍人想起了祖辈们留下的手艺——蟹黄汤包。

关于龙袍蟹黄汤包,一个故事早已脍炙人口。据说乾隆六下江南时途经龙袍,意欲品尝民间野味,随从们立即来到小村庄寻找。村民们便将螃蟹煮熟,剔其肉与黄,包成蟹包孝敬皇帝,乾隆品尝龙颜大悦,连声赞美“好吃、好吃”。从此,民间将其传为“乾隆汤包”,渐渐的龙袍蟹黄汤包也开始名扬乡野。

改革开放以来,龙袍的蟹黄汤包越做越好,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打出品牌,形成了系列。2001年,谋定后动的龙袍人推出龙袍蟹黄汤包节,延续至今已整整11届。自此龙袍之名随蟹包香味传遍四海,而古老水乡的街头,也多了游人饕客的匆匆行色和信步闲情。

行走在龙袍街头,随处可见饭馆食肆,门面大小不一,却多会在显眼处挂着“正宗龙袍蟹黄汤包”的招牌,“说起汤包你不一定想到龙袍,但说起龙袍你一定会想到汤包”,此言实非虚也。

顺着沿街海报的指引,很容易便能寻到龙袍最负盛名的饭店六八农庄。老板刚好在店里,伴着爽朗的笑随手递过一张印着“杨三四”的名片——1997年,眼前这位中年男人用借来的6万元开了自己第一家汤包店,“没多想就把我的名字乘以二用作店名,既‘顺’又‘发’,挺好的。”老杨不论是说话还是笑,总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朴实。

白手起家、注册商标、招纳加盟……杨三四的致富故事没有一丝一毫的传奇色彩,但其间的艰辛与不易早已写在了他沟壑纵横的脸上。

如今的老杨,拥有了一座“前有渔塘、后有绿阴”的气派餐饮楼,当上了南京餐饮商会龙袍蟹黄汤包分会32家会员单位的会长,更重要的是,他带动了许多龙袍人走上蟹包致富的道路。

用龙袍镇党委书记李方毅的话说,小小汤包开启和推动着一座城市的前行,“得益于它,越来越多的龙袍人可以在年末数着钞票,喜迎富裕年。”

“今年的账还没清点,反正比去年挣得多。”似乎是在给书记的话做佐证,杨三四告诉记者,“一年下来,汤包为龙袍至少带来5000万的收入,你可以到街上和村里看看,许多新饭店新楼房都是这几年刚盖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就多了,过年自然越过越舒心了。”

汤包火了农家乐,有人订桌要过“农家年”

杨三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龙袍的蟹黄汤包10年来一直是30元一笼,成本不停在涨,这个价格“早就赚不了钱”。“其实汤包更像个招牌,大家伙更指着那些因为汤包而来的游客,顺便吃几顿农家菜,玩一回农家乐。”

是的,在龙袍的发展脉络中,汤包、美食、农家乐……一条始于汤包的美食旅游产业路径清晰可辨。

李方毅告诉记者,目前整个龙袍上规模的农家乐有20多家,多是集美食、休闲、垂钓、采摘、住宿和娱乐于一体,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龙袍品尝美食、观光旅游的游客不下20万人,所产生的旅游收入过亿元。“我们的长江村是江苏省农家乐专业村,到了旺季,村里到处是拖家带口的游人,家家户户欢声笑语,不是过年赛过年。”

距龙袍镇区约7公里,一块“江苏省农家乐专业村”的牌匾标注出长江村的所在。车进村口,迎接记者的是一条两边密植水杉的柏油路,虽是寒冬,但在林木夹裹下却不觉冷。偶有三两鸡犬从车旁掠过,或是在多不闭户的农舍院中瞥见大人谈笑孩童嬉闹,一派安宁祥和的乡村风貌。

沿着水杉大道开不多会便到了此行目的地——田氏雅园农家乐。行前在镇委大院里和长江村党支部书记杨美和闲聊时曾听他力荐,极言其新奇雅致,自是要去看看。

那其实就是一个农家院落,只是在主人的布置下,设置一些香榭庭栏、花木水景,平添了许多清雅味道。环院有几间独立的屋舍用作餐厅,其间装修倒是极简,却也合了农家乐的质朴。

巧的是,老板田光辉刚好在店里。春节前是淡季,“在市里家中准备过年,好多天没来龙袍”的他刚好接到一个年后订餐的电话,“是笔大生意,要过来张罗张罗。”

田光辉告诉记者,他这里2010年9月开张,因为环境清幽菜式鲜爽,当然,更多的食客是寻蟹包香而来——“回头客很多,已经接待了超过一万人次。”一边介绍,他一边跟身旁的伙计商量着年后的“大单”,“这里放3桌,那里还可以摆一桌……”

“春节长假后半段,生意就要开始慢慢多了,你瞧这一订就是10桌,来的也是老客,一大家子老老小小的,吃喝玩乐一整天,过年嘛,图的不就是个团圆和热闹?”

龙地溯源

“龙袍”得名相传与项羽朱元璋乾隆有关

关于龙袍地名的来历,坊间传言颇多。其一曰项羽兵败,逃入六合境内,沿长江北岸西奔,仓皇间将龙袍弃于今龙袍镇境内,玉带弃于今玉带镇境内,至卸甲甸时已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后世即以龙袍、玉带、卸甲甸名之;其二曰朱元璋羽翼丰满之后,嫌小明王韩林儿碍手碍脚,遂命人将小明王秘密沉杀于江中,将其龙袍弃于今龙袍境,玉带弃于今玉带境,遂以得名。第三种说法则是,清乾隆皇帝乘舟下江南,被长江两岸风景所陶醉,遂解下龙袍饮酒赋诗,不料一阵旋风吹来,龙袍卷入江中,后长出一洲,遂名“龙袍洲”。

此外还有一个传说也与小明王有关。相传公元1300多年前,小明王韩林儿当时在安徽滁州走水路沿江巡视,但见一望无际的芦苇在江边夕阳下起伏泛波,芦花在芦苇的沙沙声中纷纷扬扬,轻歌曼舞;江面上百舸争流。面对此情此景,他心潮荡漾,浮想联翩,无心顾及龙船甲板上翩翩起舞的美女,从宝椅上站起身来,脱下龙袍放在宝椅上,伫立船头,眺望滔滔江水。就在此时,忽然一阵旋风巨浪,将龙船打翻,小明王韩林儿及随从全部葬身江中。第二年春季的一天,几个渔民在一弯弯曲曲的小溪尽头,发现红色的布裳,在潺潺流水中轻盈地舞动,上前拣起来一看,是一件嵌着玉带的龙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皇上恩赐的风水宝地啊。“龙袍”地名由此而来。

龙年心愿

邀请美国意大利专家参与新城规划

采访时,杨三四和田光辉都笑着对记者说,“你算来巧了,一年到头也就这几天能喘口气,要是早些时候来啊,估计就得怠慢了,生意忙不过来啊。”

的确,龙年春节将至,来龙袍吃汤包、玩农家乐的游人少了很多,李方毅口中那平日“小车来往穿梭,饭店家家爆满”的小镇恢复了难得的宁静。杨三四和田光辉们也终于可以悠闲地泡上一壶茶,坐在暖日下畅想来年的丰收图景。

“年轻时候种田,总希望来年多些收成。现在做生意也一样,希望明年能多些客人,多些加盟。过日子嘛,有盼头总是好的。”杨三四如是说道。

同样一句“希望”,在李方毅和杨美和的话里也经常出现。李方毅说,以蟹黄汤包为代表的龙袍美食声名远扬,给农家乐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更给了龙袍承接江南旅游资源、放大美食效应、打造特色饮食文化的绝佳机遇。“下一步将继续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依托生态农业、紧临长江及蟹黄汤包这些特色,让游客到长江村江边泛舟、池塘垂钓、采摘瓜果、品尝江鲜、体验农事……”

记者听闻,龙袍刚刚邀请了美国APA、意大利MOA等高水平设计单位和知名专家参与新城规划,突出低碳型、生态型、宜居型特点。“来年的计划,往虚里说是生态优先,描绘独具魅力的新城风貌;说实在一点就是,让龙袍更美,让龙袍人生活得更舒服。”

而杨美和则想着让长江村的农家乐产业继续做大做强,“正计划一个‘开心农场’项目,就是让城里人可以到我们村里租地自己种庄稼,延伸产业很丰富,已经在落实当中了。可以想象,来年龙袍的汤包一定卖得更好,长江村的农家乐一定更红火,村民们的日子也一定更红火。”

标签:龙袍 汤包 滨江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