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天使之虫 墨脱缺翅虫和她的亲戚们

2011年11月23日 11:45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作者:张巍巍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导语:我曾经花费大量的时间,试图在手头的各种中外昆虫学书籍和网络中寻找Angel Insects(天使之虫)这一缺翅虫英文俗名的来历,但最终未能如愿。究竟为什么将这种鲜为人知的神秘小虫称为天使?这个名字又是从何时而来?难道是一个永远难以破解之谜?

腹部末端特写

神秘天使雨中现身

2011年7月7日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生物多样性影像调查(IBE)野外工作的倒数第二天。我们在通麦休整一宿之,驱车前往著名的易贡茶厂,并准备沿途考察、拍摄。

但是,天公并不作美,一直稀稀拉拉下着雨,时小时大。对于一心想拍摄各种藏东南地区特有蝴蝶、甲虫的我来说,在这种天气下几乎很难找到那些大型引人注目的观赏昆虫,着实令人心烦意乱。不过最想见到的则是那传说中的“天使虫”了!当然,这种天气对于车上的另外四位来说,也是同样的心情。一路上,只停了为数不多的一两次车,直到在易贡湖畔,发现了成片的蘑菇,大家才开始兴奋起来。出门在外,美味也是一种能使人产生动力的东西。为了能让这些蘑菇进到肚子,我们驱车前往数十公里外的易贡乡政府所在地,因为只有那里才有一家川菜小馆!

水足饭饱,雨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但我们则必须往回赶了。想想心中那牵肠挂肚思念着的神秘“天使虫”和第二天就要返回八一镇的现实,时间不多了,我必须当机立断瞅准地形喊“停车”了!

第二次停车,雨正是大的时候。我只身一人下了车,直奔路边的一棵倒木而去。翻开树皮,除了蚂蚁,什么也没看到。顾不了更多的了,我往密林深处走去,几棵倒伏的大树就在不远处。树皮下面依然没有看到希,加上光线昏暗,只好退了出来。回到公路旁,遇到下车找我的摄影师郭亮。

往回走了几步,见到一段满是苔藓的朽木,心想,最后看看吧。于是先去掉一层苔藓,然后再扒开树皮,很快发现三两只3mm左右的小虫在快速爬行、躲藏,并有棕色和白色之分。天使虫?既没带相机下车,也没有放大镜在身,加之满脸雨水横流,实在无法判别。况且,“天使虫”在传说中都是群居的,扒开树皮便会四散奔逃,究竟是不是呢?无奈,只好取回一个活虫做样本,回去拍照辨认。本来,到了车上,也可以尝试着拍一张照片以作初步鉴别。但,意外发生了,我的手上出现一只蚂蟥!

我从小就喜欢抓各种虫子、蛇类等,基本上没有什么动物是能够让我产生恐惧心里的,自从前两年在海南岛的五指山跟蚂蟥多次亲密接触之后,便对这种神奇的动物产生了莫名的恐惧。车上的几个人也跟随我一起躁动起来,立刻下车帮我在身上遍寻蚂蟥,果然又发现一只。再次上车之后,大家的话题自然而然转到蚂蟥上面,忘记了疑似“天使虫”的存在。大约10公里之后,我的手上莫名其妙的又出现一只蚂蟥,话题也就自然无法转回到天使虫上来了。

回到驻地,赶紧拿出相机拍照。放大后,一位“天使”——缺翅虫的成虫出现在了我的相机显示屏上!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凝固了!那魂萦梦牵的天使终于被我发现。

第二天,我们一早就出发,奔赴头一天的发现地,终于顺利拍到缺翅虫。

 

缺翅虫的前世今生

2002年,昆虫学界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一个新“目”——螳(虫脩)目被发现并建立!什么是“目”?发现一个新“目”真的就这么伟大?生物分类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物种是最基本的分类阶元,每种生物都有它各自的位置。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而昆虫纲仅有三十几个目(根据分类系统及观点的不同略有出入)。

一篇介绍螳(虫脩)目的文章开篇写到:“如果你是第一个看见蝴蝶、甲虫或者黄蜂的人,想像一下这种惊奇的感觉:你面对的不是一种、一属或一科未发现的生物,而是整整一目等待命名的生物世界。250年前,当林奈按照他发明的分类法对新发现的动植物进行归类时,他一定有过这种感觉。当E.M.沃克于1914年首次描述蛩蠊时,可能也有过类似的感觉。”仔细想来,最后一个有这种感觉的真的不应该是沃克,因为他1914年的时候把蛩蠊当作了直翅目的一个新的“科”发表,而蛩蠊目的建立是在1915年,经过了他人的修订。那么在O. 左普发现螳(虫脩)之前那最后一个有这种感觉的又是谁呢?他便是意大利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F. 希尔维斯特里,正是他发现了缺翅目!

1913年,F. 希尔维斯特里的论文《一个昆虫新目的描述》横空出世,改变了所有昆虫学教科书的格局。这篇论文发表在的《普通动物学和农业研究学报》第二卷上,文章非常详细的描述了新目及新科、新属的特征,并命名了来自黄金海岸(现加纳)、锡兰(现斯里兰卡)和爪哇(荷属东印度,现印度尼西亚)的三个新种。其研究之细致入微,插图之精美,直至今日也堪称楷模。

什么样才算是缺翅目昆虫呢?我国著名昆虫分类学家杨集昆教授曾写过一个系列的昆虫分目打油诗,其中缺翅目是这样写的:触角九节缺翅目,一节尾须二节跗;无翅有翅常脱落,隐居高温高湿处。

缺翅目怎么还有翅?希尔维斯特里在发表新目的时候所见到的缺翅虫全都是无翅的类型,因此,他把缺翅目命名为Zoraptera,在希腊语中zoros是“纯粹”的意思,a是“无”的意思,pteron则是“翅”的意思。时间到了1920年,美国昆虫学家A.N.考德尔在《华盛顿昆虫学会文集》中发表了另一篇震惊昆虫学界的论文《缺翅目并非一个缺翅的目》,将其在美国考察的发现公之于众。至此,人们才了解到,缺翅目昆虫大多分为两个型:缺翅型和有翅型。但是,根据命名法则的优先权的规定,缺翅虫的名字则无法改变了。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缺翅虫多群居生活,通常是以缺翅类型出现,当种群较为拥挤或者某些特殊情况下,便产生部分有翅个体,以便于扩散到周围。但是,其身体较为柔弱,也只能进行短距离的迁飞扩散。有意思的是,缺翅型缺翅虫没有单眼和复眼,而有翅型则两者均有。当有翅型迁飞到新的居所之后,翅便像白蚁和蚂蚁一样,自行脱落。缺翅虫一般生活在常绿阔叶林中,多发现于朽木的树皮下或者腐殖质土内,以真菌为食。由于只有2-4mm,因此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藏东南缺翅虫的猜测

缺翅目在中国的发现应该说完全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在七十年代组织的大规模科学考察。1973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黄复生研究员在考察过程中,于察隅地区首次发现了中国的第一种缺翅虫,即1974年命名的中华缺翅虫。1974年第二次进藏考察的黄复生在墨脱的汉密地区采集到我国第二种缺翅虫,并于1976年被命名为墨脱缺翅虫。除缺翅型之外,也采集到了墨脱缺翅虫的有翅型成虫和若虫。1998年国家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组织了大型科考,徒步穿越世界最大的峡谷。中科院动物所姚健高级工程师在林芝的达波地区再次采集到墨脱缺翅虫。增加了墨脱缺翅虫的新分布点。2000年台湾东海大学赵仁方博士和陈锦生教授联合发表了在台湾花莲发现的纽氏台湾缺翅虫新属新种,但后来该新属被证实是无效的,依然属于缺翅虫属。至此,中国的缺翅虫种类达到三种。

[责任编辑:魏佳] 标签:墨脱 缺翅虫 西藏 国内游 凤凰网旅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