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登山摄影师十一郎 记忆是最好的底片

2011年07月22日 14:13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80年代初,我还在读初中,从父亲手上借了一台"华山"135胶片相机,机器很小、纯手动的。然自己攒零花钱、买黑白胶卷,一张一张小心翼翼地拍,拍出来后,只是冲出来,然后再用放大镜仔细看,觉得可以晒的,再拿出去晒。那就是我摄影的起点。

再后来,从上大学、到刚开始工作那几年,间断的一个人背包在国内游玩,并手持从父亲那里借来的相机,开始在户外运动中用镜头记录每一个小小的瞬间。

1997年,我挎着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尼康FM10和两支镜头花了2个月的时间走了青海、西藏、云南。回顾彼时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走上雪域高原,并像大多数人一样,走进了布达拉宫。然而,那一次我并没有游览这座藏传佛教最崇高的宫殿,而是刚进门,就被一家老百姓拉去喝酒,原因是主人家的女孩考上了大学。我们彼此是陌生的,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但我们又是熟悉的--我们过着同样的平凡生活、感受同样的欢喜悲伤。

那次之后,我又去过十几次西藏,西藏对于我,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个被大众定义了的"神秘、遥远、位于天边的异度空间"。在我的心里,西藏没有浪漫幻觉,也不是地狱或天堂。普兰的一碗白青稞、改则的一块风干肉、定日的一次热水澡、安多的一杯酥油茶、墨脱的一口鸡谷酒、帕羊的一阵风与沙、拉萨的一回踏实觉……在这些细节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之间各有不同而又平常的生活。

我真正与登山结缘还要追溯到1997年和王石去珠峰大本营山峰考察,为了科学和安性考虑,我们主动与中国登协联系、并开办了国内第一期面向山友的冬季登山技术培训班。对于我的登山经历,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高海拔攀登本身,是一个"找苦吃"的运动,有时一天走下来,仿佛跑了好几个马拉松一样--完成第一个,你以为OK了,结果后面还有N个等着你。那是一种多层梦境递进的感觉,每一个梦的主题都是"累到极限"了。在这种缺氧的环境下,边攀登、边拍摄,不仅增加了负重,更增加了体能的消耗。然而,在那种人迹罕至的冰冷高处,有着绝世的美景,还有着转瞬即逝的人物动作画面。所以再难再累,随身的相机和镜头,总是我的必备装备。

2000年到2003年期间,我登了几座雪山,并更换了尼康F65。那几次上山,带的都是中低端的单反胶片相机,不为别的,只为了及时抓住珍贵的一瞬间。那个时代,我经常跟队友说:"不要节省胶片,跟我们这趟独特的经历相比,这点成本再高、也不算什么。"

2003年4、5月,我参加中国珠峰登山队,在珠峰上上下下待了50多天。那是我第一次使用数码相机在高海拔拍摄,那是国内第一次山友组队登世界最高峰,也是国内第一次大型商业登山。50多天的过程,发生了许多曲折、复杂的故事,容量大的数码相机让我拍摄到了许多珍贵的新闻记录镜头。

03年4月初,第一次通过珠峰冰塔林上前进营地,我挎着一台胶片、一台数码,在冰蹟石形成的鼓起地带不断左右穿跨、寻找好的拍摄冰川的角度,拍完之后,必须立刻跟上大部队。这么来回折腾,两天下来,我只有一个感受:"拍冰川,都拍得快吐了。"

之后七、八年,我先后完成了单人欧洲最高峰攀登、珠峰攀冰、透明梦柯(祁连山区最大的山谷冰川)侦查、南美最高峰攀登等几次高海拔登山活动。

这么多年下来,每一次登山回来,我总是可以留下许多珍贵的画面,但大多数情况下,队友之中,个人照片最少的也是我--因为主要是我在拍别人。

所以一路走来,竟然发现画面里有自己的登山照非常少。不过,我并不因此有态度遗憾。因为,"经历了,就是收获。"那些值得记忆的人物、故事和画面,都永远留在我的心里,这些比物化的照片,更让我收获了人生的丰富和内心的充盈。

[责任编辑:张珺楠] 标签:十一郎 登山 摄影师 国内游 凤凰网旅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