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精神”
一纬度途中营地(图片来源:肖远)
一纬度路上更多的sastrugi(图片来源:肖远)
(一)
路上讨论起什么是所谓的户外精神。我感觉其实没有什么是专门的“户外”精神,其实和平时“户内”生活中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应该是一致的。所谓户外可能是指置身在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野外环境,去完成某项体育运动,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你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懦弱,但通过克服这些困难可以获得自信和自尊。历史上中国社会也曾“户内”、“户外”并重,非常强调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会琴棋书画,也需要骑马射箭。但是我们的社会逐渐有了更细的分工,读书人远离了手工劳动和各种体育运动。所以如果要探究现在所谓的户外精神,其实就是要做一个“完整”的、大脑和四肢都是发育健全的人。
队友们聊起为什么要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另外一个是长篇小说《Moby Dick》,书中的船长一直在猎捕一头曾经与之生死搏斗过的大白鲸。这两个应该是比较好的例子,也许每个人在旅途中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大白鲸吧。
说完这些,我想起其实最能阐明什么是户外精神的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徒步、骑马、漂流、溯溪、探洞、潜水,经历了无数“户外”。从中国出发后,穿越了中、南亚的沙漠、高山、巨川 -- 该走的路一步一步走完,功德也就圆满了。
有人认为所谓唐僧取经的故事,并不一定是指真正的旅行,所谓八十一难其实就是一个人心里的八十一个心魔。也有人提出,唐僧师徒四人,其实就是玄奘一个人的四种人格代表:沙僧代表了“眼耳鼻舌身”五识;悟空代表了第六“意”识,经常会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心猿意马,到处跑来跑去;悟能代表的是第七识,又称末那识,也是人最难克服的“我识”,时时刻刻处于贪、嗔、痴、慢、疑的状态中;唐僧本身则是“阿赖耶识”,即我们每人都有的“慧根”。所以说每个人为什么到户外来,其实可能都有不同心理或精神上的需求吧。
回到前面的话题,通过独立自主的完成一个户外项目,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获得自信和尊严,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实在的户外理念 – 即便转入“户内”这样的理念同样可以使人受益,这可能也是参加“户外”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意义吧。
1
2
|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时尚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时尚",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