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阴平古道:九死一生入川路(组图)

2012年08月13日 10:34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阴平古道横穿甘肃四川两省

沿着阴平古道继续前行,不久便进入了宕昌境内。宕昌古城遗址坐落在宕昌县城西侧岷江畔的一个土台上,史料记载:这里曾是古宕昌国的都城。老余说,宕昌国是古代宕昌地区的羌人政权,阴平古道贯穿整个宕昌境内,三国时期的邓艾挥军南下走的就是这条路,时至今日,在宕昌县官亭乡花石峡口的岷江上,还保存着邓艾父子修筑的“邓邓桥”遗迹。

 

花石峡是阴平古道上的第一道险要关口,古时蜀汉政权在此设有花石关,置重兵防守。花石峡有大、小之分,大花石峡自北峡口起,向南止于岷江汇入白龙江的两河口,全长25公里,峡内谷深流急、山石巍峨、道路险峻。而小花石峡是大花石峡的一段,也是最险要的一段,长虽然只有2.5公里,但涨水时,由北而来的岷江,会像一条发怒的巨龙冲入小花石峡中,拍岸击石,翻腾咆哮。

花石峡中的地标是邓邓桥。相传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与其子邓忠率部从临洮南下,踏上了灭蜀之路,到达花石峡为岷江所阻,邓艾令兵士在崖上修栈道,并在花石峡口以西岸岩石为墩,修造桥梁,从而才渡过岷江——由于桥是邓艾父子主持建造的,后人便称其为“邓邓桥”。

丛山峻岭

千百年来,邓邓桥一直是座木桥,直至1965年,才改为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梁。现今的邓邓桥长22米,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结构始终未变。今天,在邓邓桥附近的悬崖绝壁上,还可以看到许多当年邓艾父子指挥修建的古栈道石孔及木桩遗迹。当地老乡还告诉我:邓邓桥北峡口外不到一公里的山谷里,还有一个村庄叫邓邓桥村,据说那原是邓艾留下的守桥士兵所居住的地方。邓艾死后,这些士兵“全军缟素”,哭声震天,最后决定在此隐居,现今这个邓邓桥村的村民,也就是这些守桥的士兵的后裔……

玉垒浮云变古今

阴平桥与玉垒雄关

跨过了邓邓桥,循着岷江往东南,就能到达古城武都和文县。在文县,阴平古道分成了两段:一段是从阴平桥、玉垒关入川,一段则是经丹堡、刘家坪翻越摩天岭入川直达平武。

如果走前面一条路,则必须经过著名的险崖坝栈道。这条栈道相传为三国时期蜀汉大将维建造,后代不断修整,直到1953年从武都改道至文县的甘川公路通车之前,始终是从武都经文县入川的必经之途。

界碑

栈道位于武都县城东20公里处,西起笼幢沟,东至固水村,全长两公里,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古栈道。今天尚存的古栈道遗址凌空架设于悬崖之上,依山势而变化,结构多样、险峻异常。最险要的一段为“天柱式”结构——有300多米的悬崖因无法立柱或斜撑,仅在崖石中凿洞插入横梁,铺设木板而成,人行其上震颤不已。抬头则危崖碰额,俯首则见滚滚白龙江奔腾于脚下——老余说,他的爷爷以前就多次走过这条路,每次通过都大汗淋漓,可以说,这条栈道一直是往来于阴平道甘肃段上的行旅客商们最畏惧的路段。

走过险崖坝栈道,很快就能见到阴平桥和玉垒关了。阴平桥横跨文县东30公里处的两座对峙的山头之上,玉垒关则立于阴平桥头。关下是万丈深谷,桥头是险关要隘,因而这里在历史上被称为“陇蜀咽喉”,其险要与四川的剑门关齐名。唐代杜甫有“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吟咏,而“玉垒”正是指的玉垒关。

 

史料记载,古阴平桥原为伸臂式廊桥,在中国桥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作为在三国乃至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玉垒关的唯一渡桥,古阴平桥也多次毁于战火。直至1856年,它才被改为铁索桥。

上世纪70年代,碧口水库建成后,阴平桥遗址和传说中的姜维城遗址,均淹没在万顷平湖之中。现今,一座现代化的公路吊桥横卧在旧址上,已经让天险变成了坦途。可尽管如此,站在这天险之上四顾,白水江和白龙江两江相汇,川泽气蒸,望如云海,古时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魄,仍在这险关上透露出来。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邓艾 阴平道 阴平古道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