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抽离与人文的失落
2010年09月06日 18:31 雅昌艺术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2.现实的观照

伯林说:“艺术家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向社会负责——负有社会责任——这一理论由来已久。”[47]从这个意义上看,艺术本身和艺术家的思考和实践最终都必须建基于现实,其既包括个体现实,也包括社会现实。——当然,某种程度上,社会现实与个体现实是难以分离的。这就意味着,艺术人文精神的根植同样基于社会现实与个体现实两个向度。而现实的观照,也正是意在实现一种内在价值的对应性或意义的针对性。黄宗智针对当下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就提出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怎样从实践的认识而不是西方经典理论的预期出发,建立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理论概念?怎样通过民众的生活实践,而不是以理论的理念来替代人类迄今未曾见过的社会实际,来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法律及其历史?[48]从这个角度看,它不仅社会科学的问题,同样是人文科学的问题;它指涉着当下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弊端,事实上也正是其内在人文性退蔽的一种反证;它不仅是社会科学一种应然的转向,对于人文科学研究而言,同样具有价值的针对性。所以栗宪庭说,大师作品的“背后”实则比作品更重要。在他看来,离开了价值标准,“请看作品”就只是一句空话。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当代”所以争论不休,恰恰说明当时人们从来不是以作品本身作为价值判断的起点,相反总是以潜藏在作品背后不同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作品的。所以,大凡承前启后的大师,总是以他们特有的敏感,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酝酿和完成了他的时代价值体系的变化,他的灵魂因而也成为该时代的灵魂,作品不过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结果而已。[49]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这是艺术存在并体现其存在价值的关键。因为,站在现实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创作一方面成为现实的映现,使得现实对现实自身有所意识,至少从艺术的角度能够看清自身。这其中就包括三种可能:一是艺术完全等同于现实,二是艺术超越现实,亦即看上去艺术与现实无关,三是艺术放大现实。显然,前两个命题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艺术不可能绝对等同于现实,即便是超写实主义,文本化后的现实也并不等同于现实本身;艺术不可能规避现实的牵缠与关涉,舍脱了现实的艺术是不存在的,因为艺术的主体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那么这就意味着,事实上唯一肯定的就是艺术放大现实。在这里“放大”的真正含义并非是简单的画面放大或是语言的放大,它实际上涵括了裸呈真相、传达绪语等功能。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现实一旦转化为艺术文本,则必然遭遇“失重”。因为复杂的现实仅仅通过单个个体视角的打量必然是局限的、狭仄的。无庸说,绝对的写实是不可能的,现实一经艺术转化,必然发生变化,模糊的变得清晰或更加模糊,清晰的变得模糊或更加清晰。问题就在于现实本身的意义或是现实历经艺术转化的意义本身的问题。因此,介于或准确地说是穿透于艺术与现实之间的意义问题时则更为内化,也更为本质。另一方面,站在艺术的角度看,艺术决定着个人的环境,即社会的、技术的和超自然的环境,并对个人的社会性需要起着润色作用或赋予其内容的作用,[50]因此,观照现实实则是为了使现实超越现实,也是为了使艺术实现对艺术自身的超越。

从个体现实的角度看,观照现实恰恰是观照个体自身的现实处境。而这一现实则与其创作人文精神具有直接的对应性。当然,不能说个体乌托邦式的想象就不具有现实观照性,按照福柯的逻辑,个体乌托邦式的想象本身正是其意义所在。正如栗宪庭所说的,“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51]而我们所谓的个体现实性,也并非是对自身生存处境的一种写实表现,事实上,抽象的、局部的、细节的同样传达着这种意识。自然,相对来说,对于个体现实的观照也更具有创作本身的人文精神性的决定性作用。首先是创作主体的一种自觉意识,他要意识到他要表达什么,通过什么艺术媒介,通过什么构图形式,通过什么语言载体,等等都有所初步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方可进入创作的状态。当然,创作本身不是预先就所能设定的,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不断更新的过程,甚至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创作过程本身就是艺术作品,而完成的作品实存反而显得不重要了。事实上,很多行为艺术的意义也恰恰在此。比如,谢德庆的《打卡》、宋冬的《哈气》、王晋的《娶头骡子》等。有时候,乃至更多的时候,表达什么,也并非艺术家所能预先想到的,很多作品往往源自某个瞬间、某个灵感,而这种瞬间和灵感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也并非是作品本身是否具有可植入或生成(ren)文精神的可能性,而在于主体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思想积淀。因此,与其说是艺术创作观照现实,毋宁说是艺术家个体观照现实,思考现实,反省现实和批判现实。从现实的角度讲,这更为重要。

然而,我们也看到,艺术一旦过于注重现实感,现实中的社会性流弊必然进入艺术创作本身当中,以至于影响艺术的本体性。比如从当下普遍的教育、流动和竞争这三个社会性问题向度加以审视时,我们发现,从另一个方维,艺术在面临现实问题的时候,也会表现得束手无策。从教育层面看,一方面需要接受正统的学院教育,另一方面思维、语言都受到教育实践中既定的种种规约的局限;从流动层面看,市场经济导致的社会流动性,不仅使得人的经验性不再具有往昔的效力,而且在社会的约束与个体自觉的流动的矛盾中,个体往往缺乏独立性,而试图使一种宿命成为可能;从竞争层面看,现实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引向了一种同等者间的个体化,所谓同等者,准确地说是在互动和行为的领域表现出一种共享的背景(相似的教育、相似的经验、相似的知识),悖离的是一方面社群被竞争的酸雨瓦解了,另一方面我们又祈求在竞争中摆脱社群的限制而实现个体位格的肯定。[52]因此,艺术观照现实并非使得艺术这种形式本身进入现实而被其所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与现实之间,永远是彼此作为“他者”的关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鲁明军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