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晏少翔:读书是我的精神支柱
他被誉为现今的中国古典画大家,年轻时曾得袁励准、溥雪斋、汪慎生等一代大家教导,又亲承黄宾虹、张大千诸师的指点,如今97岁的他仍创作不止,用勤奋和严谨为画坛留下了1000多幅的佳作,他的一言一行被认为可以影响中国古典画的发展方向。
他就是晏少翔,一个画了80年的画、读了80年的书,生活在沈阳的大师级人物。日前,晏少翔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向世人透露了自己鲜为人知的读书、作画生活,表达了对沈阳的热爱。
谈读书:每天必看古典文学
虽然年近百岁,但晏老言语表达逻辑清晰,回忆起往昔的记忆力让人赞叹。读书是他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每天要有3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其中“四书”、“五经”、《三字经》、唐诗、宋词等是他的钟爱,从年轻一直读到现在,他自己都已不记得读过多少遍了。
晏老说:“中国古典文学要不断地去领略和研读,我的画都离不开这些书,离开了书我的创作就盲目了,画的好坏与平时的文学修养关系密切,只有把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吸收了,才能融入到画中。都说文史哲不分家,其实绘画与文学也是分不开的。我的作品现在市面上有许多赝品乍一看画得很像,但是只要仔细观察和品味,就能感到赝品中缺少一种中国文化的味道。画是要讲味道的,这是工笔技法所无法代替的。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古典画处于了低谷期,我当时能做的就是积累和沉淀,读书,修身养性,用书的营养来丰富我的创作。在这期间我创作了《施耐庵著水浒传》和《红楼梦》,前者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个时期的读书经历也成就了我日后的创作。我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创作的大量作品都来自于当时阅读的中国古典诗词中。 ”晏老说,读书的习惯对他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在晏老看来,中国现代的画家为了走出国门,不但要学习基本的绘画知识,还要学习外语等课程。时间和经历的分散让文学修养提升的可能性受到了压缩,但不学中国古典文化,画中会缺少最关键的神韵。
处理这样的矛盾,晏老认为:“中国古典画的发展一定要变。要求年轻人在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时候不能泛泛地读,要读精华,如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一类的。要想在画中把中国文化保留下来,就要压缩,而在这一过程中要的是质而不是量。年轻人不能光顾着画画,还要多读书,书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创作的精神支柱。 ”
谈张大千:学的不光是技巧
晏老说,张大千对他一生的绘画都影响较大:“有些东西不是画中才有的,你跟一个人学画,不仅要学技巧,还要学他的言谈举止。在我向张大千学画的过程中,他起居生活中给我的教诲更多,就在我画画时他给我的几个指点,都让我受益终生。他每次都不说我这画哪画得不好,而是说一些原则性的要求,适用几乎所有的绘画。 ”
说到动情处,晏老还指了指屋内一角的竹子说,“就像这竹子,在画的时候就要向空白地方延展了画,这样的原则都是张大千教给我的。 ”
晏老有一个愿望就是,在自己百岁之际在北京举办一次个人的画展,让更多人能领略到中国古典画中的神韵与风情。
谈长寿:不争不抢好心态
今年已97岁高龄的晏老,说起自己的养生秘诀就一条:与世无争。无论是年轻时绘画不被重视,还是中年时期作品受到高度赞扬,抑或是步入老年画作已价值不菲,晏老都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的云卷云舒。
晏老说,“我不争不抢,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别人给我的评价,而我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是研读书籍,潜心绘画。 ”除了拥有个好心态,晏老也爱散散步,饮食清淡、睡眠充足,生活的平稳和如一成为了晏老长寿的秘诀。
谈沈阳:愿在沈阳安享晚年
晏老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56年来到了沈阳,这一呆就是54年,晏老见证了沈阳的发展。说起沈阳的今天,晏老不禁感叹,“沈阳过去跟今天没法比,尤其是这两年沈阳变化特别大,国家也重视了,沈阳本身也开始规划了。现在沈阳是天也蓝了、水也清了、公园也干净了,很多国家的大型会议都在沈阳召开,作为北方的门户沈阳发展很快。我每天都看《辽沈晚报》,知道最近地铁也要开通了,人们现在的经济状况好多了。 ”
晏老对北京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当问及会不会回北京时,晏老认为,自己的老朋友现在还健在的都在沈阳,愿意继续在这里安享晚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