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摄影在当代的发展很难用褒贬给予评价,虽然有赞誉有责难。观念摄影走着与传统不同的路,很难预测观念摄影将会走向何处,但从艺术市场与艺术现象的来揣度观念摄影的发展趋向。
1、市场火爆,拍卖价格高,仍只是摄影类型的一种。
国内外艺术拍卖市场的出奇火爆对于观念摄影是不断催化的强心剂。观念摄影反对传统与经典,弘扬个性,张扬自我,观念摄影影像作品极为个性主观化,创作呈燎原之势,大有取代传统的纪实摄影的趋势,仍然只是在摄影中占据半边天。我们从摄影的大局来看,观念无法取代传统的纪实,毕竟,观念摄影只是摄影众多类型中的一种。从逻辑上看,不能以偏概全地说,观念摄影不是摄影。
2、手法多样,内容多极,量变积累渐进。
观念摄影的表达手法极其灵活,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甚至有时根本与摄影无关,有关只是用摄影的形式来展示。
当一种艺术门类完全走向另一种艺术门类,这种艺术门类或许开始走向了没落。
缪晓春作品
无论观念摄影走得有多远,仍只是摄影发展的一种量变的积累,并不是现在一些人认为的是摄影质变。虽观念摄影已经离摄影本体很远了,或者说影像表达的并不是摄影,而是观念,摄影只是观念表达的语言而已,而且这种语言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语言,还是在用语言进行纪录与表达。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意识形态的演变,观念摄影或是其它类型的摄影风靡一时的现象还会有。他们还发起对摄影本体的冲击与颠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冲击与颠覆是在用摄影的形式反对摄影。最终还会回归到摄影的本体。很难预测,将来某一天观念摄影会从摄影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门类。
3、用摄影还是用艺术评价体系与标准衡量观念摄影作品?
问题随之而来,如何评价观念摄影作品?
观念摄影之前,我们对于影像作品总会有自己独立标准与评价体系,中国摄影家协会制定了一整套关于评奖的标准,但当观念摄影作品在影像市场占据主流时,有人发现仅用原来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已无法衡量了。影像从传统的创作——展示——收藏环节,转而变成创作——展示——市场——收藏环节。市场的成了影像作品流通一个重要评价标准,有不少的作品则直接从创作到市场,影像的市场标准成了评价影像价值的重要参照系。
摄影作品的多维视角分析,我们也发现了其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什么摄影家的作品难于进入当代艺术展场?为什么专业摄影杂志和摄影批评家没有掌握当代艺术摄影批评的话语权?为什么主流摄影比赛的得奖作品却不被市场所接受?
胶片时代,影像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稳定而全面的,传统胶片的标准来评价当今数字影像已有点力不从心了。数码影像的技术评判标准与艺术评价体系在逐步的渐全,但是人们发现对于观念影像作品或以摄影为语言的综合艺术门类,不知道该用何种标准评价了。当务之急,除了市场的标准,急需建立一套健全的技术与艺术评价标准,否则会有很多人迷失观念影像等综合艺术影像的海洋中不知所措。
对于艺术家者来说,标准只是一个参照物,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影像创作重要的是既保持独创性,又要体现出民族性。摄影者应将其影像放在更大的空间与国际接轨。相对中国的当代影像艺术而言,西方发展得较早,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坚持 “拿来主义”的原则参照使用。
如果说西方的影像评价标准,是一种共性的话,在这种共性话权主流体系中,中国摄影是独具个性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目前,中国当代摄影的怪圈:模仿与回归在本质上都是反差异性与反现代性的。
文化交流与科技交流在本质上的区别:科技交流是为了取消差距、而文化交流则是加大区别。总之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总得有一个与时代相符的评价体系。
摄影,无论是观念还是纪实或是其它,都只是摄影的一种方式而已,展现的都是摄影的本质特性。不同的表现形式让摄影创作者或是艺术家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更多的表现方式。这时的摄影重要的不是摄影本身了,而是摄影所要表达的观念。在纪实摄影朝着经典与精深发展的同时,观念还将走下去,精彩或不彩地走,被骂着或被捧着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