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相信拍卖?
2010年11月02日 14:37 今日艺术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又是秋拍如吃肥蟹的好季节,但还是说些败坏气氛的事情,以此促进接下来的漫长冬季艺术血液循环。先调侃一下什么是拍卖?拍卖就是一次次将艺术家作品送到云里雾里的价格激情,不管死人、活人的作品一旦送到拍场,就不由得你不忽悠和低调了。大概是“价高胆更大”,拍卖是一个不可以没有心跳加快的行业,可见他们势必要在这种火箭式的高空价格跳水的过程中添加必要的附加手段和特色化处理了;可见拍卖中关于艺术作品价值和价格的区别有多远?可见艺术界你所见到的数据并不是你所见到的真实——这一切,是不是太有好莱坞拍电影的感觉呢?拍卖有如电影是一群有钱人在制造一个“梦”而已,它雇佣的演员和演员本身没关系,能否给以拍卖和艺术家没关系的启示,能如此推理吗?难道拍卖场就是“盗梦空间”,连艺术家的梦都被“盗走”梦了?!呵呵,无比现实的中国时代,艺术家的梦早被盗走了,别是注水猪肉就好了?!总的看来,艺术界对拍卖是有极强的心理障碍的。拍卖说到底本质上是有钱人的游戏,只不过,要警惕的是,富人们游戏的后遗症摊给了这个系统的其他链条上,艺术界如何处理好来自拍卖的“辐射”,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

为了“天价”,严重势利眼的中国拍卖公司最有“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动力,而最没有“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创新境界,他们总希望找到最可控的价值判定,制造价格超级波,诞生最令人惊艳的天价记录。这大概是拍卖公司的终极价值。天生天价狂的拍卖公司一旦进入“例行公事”的动作程序,那么则是艺术界运营关键环节的最大不作为。事实上,可称得上是一种行业垄断和资源的另一种隐性破坏。中国不到10家能够称得上在有心做当代艺术运营的拍卖公司,那么榜单上的座上宾也就是被挑中一起做价格游戏的艺术家,这个数量是非常有限,甚至是被严格控制。问题是数据的价值高高横架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价值判断观,艺术家和更多的其他环节都迷失在这个游戏的艺术风格上,而趋于认同这些被传播化和数据化的风格,而不是用创造性的艺术进行更大的突破与创新,这实际上极大的佐证了艺术界山寨艺术风格流行肆虐的原因。

国资系的拍卖公司凭借财大气粗,已经形成了很稳定的价值观,自身的突破性非常有限,搞个夜场就自视是创新不已。当然,当代艺术拍卖都不是这些国资背景的重头,他们更热衷于进入“亿元时代”的传统那块,相比传统板块,当代艺术板块最多是偏房小妾,前几年市场火爆也难免不了给人“小保姆上了炕”的嫌疑。而这几年民营拍卖这一块也有不断试水的,但是没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方式介入,往往前期动静大,后期却由于资金和拍品问题都难以再续,甚至有点只拍了一场之后便销声匿迹,看来这个行业的往前开拓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艺术界如今患下“拍卖综合紊乱症”,主要症状表现为,以拍卖引导的审美趣味为中心,而边缘化艺术家个人创作的特质,去试图寻找或假设这个时代的统一视觉需求。拍卖会成为当下供给需求的风向标?!这实在是这个系统功能紊乱的最具讽刺意味的体现之一。拍卖本来是价值沉淀的“后卫”,而现在做起了“先锋”艺术趋势的价值当下判断。这点要分得很清楚,越清楚越能对新艺术的价值评估和挖掘才能更具多元化和可能化,否则拍卖的价值就过于被放大,以及将实质性的影响到艺术创作的主体部分。每年如期开盘的春秋拍情形类似于暑期档和年度电影大片,那么艺术界老牌的明星们,大都如葛优们算有演技,但已明显不能适应新的观众需求,更是少了更多新锐的视觉新冲击。比如,华谊兄弟开创了明星作室时代,而拍卖公司也差不多吸纳了明星艺术家的驻场演唱时代,因为无限量的势利的拍卖公司这行最喜欢老脸了。他们一古脑烟的交易或者纯粹生意上的快感,却激起了这个艺术链条的反应,而最不良的反应当属艺术界对现有艺术价值判断的依赖来源这些数据,而不顾及不断新生成的当代艺术的新价值?!而个性化为核心特征的艺术家,却在创作过程中去寻找符合拍卖公司风格的作品,这实在是匪夷所思,但这又是眼前触目惊心可见的事实。

一级二级艺术市场混乱的中国艺术界,在这个阶段看到的拍卖公司的功能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拍卖好的一面,也就是让艺术价值流动起来的那部分毋庸置疑,但是要强调的是,拍卖公司承担起应该破除艺术界各个链条对这种数字游戏的光环与迷信,拍卖不是一种未来艺术必然的趋势,只是一种交易的呈现与总结,更不是呈现现成当代艺术新的价值观——问题是拍卖公司每年两个季度的不断重复刺激,极大程度上造成艺术界新陈代谢功能的紊乱。如何让拍卖更具有草根的精神,而不只是高端资源的投机合作和同一利益链价值转移的帮凶,仍然有很多事情需要很客观的推动,但是中国拍卖公司的主观元素太多,资本化程度很高的地方,但它仍然不是提倡职场精神,而是维系在关系模式里,这是最大的弊端。因此,艺术界在确定接受拍卖信息之前,需要自觉“抵抗”拍卖信息极具侵略性的负作用。拍卖信息能够提示的有价值的信息,仍然是艺术家应该回到个性化创造的前提,去敏锐的捕捉和提炼现有时代的艺术精神和表达形式,而不是去拍卖哪里得到创作信息以及恶心的灵感!更不应该产生疑问“先有拍卖,还是后有艺术”,“还是先有艺术,后有拍卖”的问题。

艺术界的事情犹如魔咒,存在就是合理,可能更是更大的弊端。拍卖像联通的苹果4一样很诱惑人却要付出排队等待加高价的代价。艺术界单一蛊惑人心的价值判断,每年都能从追求单一的拍卖数据完全可以看出。类似于福布斯,艺术媒体每年都会根据相关的拍卖数据,统计出本年的拍卖排行榜,但仔细翻阅几乎没什么大的进阶变化。榜单上看似人头攒动,但基本上就是那些已经在艺术流通领域打下一个又一个坑的老熟男,那些刚冒泡的或者失去系统支持与开发的艺术家,基本上没戏,他们需要变成新古董,才能进入游戏轨道。值得注意的是,默默的更大数量的艺术家就是在这种单边价值判断与确信中,逐渐被排遣在这个时代所谓艺术价值主观之外,成为一种被边缘的不幸运儿——中国当代艺术在摆脱侄桍三十年之后再次成为少数人的报告。那么拍卖环节就是一种“原罪”。所以艺术界必须“反抗”这样的一种现成机制,让艺术找到更多释放的界面。毕竟,仍然是有限的拍卖数据,不能成为约束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新开拓。艺术界需要不断的提出质疑或者拍卖系统通过自身的创新方式,来重新发现与助推正在发生变化的当代艺术价值,而不是追求当代艺术的“古董价”值,但是目前很少看到这方面的工作扩展。最重要的是艺术界很多工作都是以上拍卖为工作重心的,这是需要重新思考的。

总的趋势是,拍卖似乎成为了当代艺术传统价值观念的灵魂附体。中国艺术界现在还不是能做到完全可以用数据检验一个艺术家成功与否的刚性标准。“谈拍色变”的景象在艺术圈中普遍存在,但是为什么没有更好的方式去改变目前的现状?为什么无法引发这条价值链一环的变革?仍然用老路子去回应不断突破性为核心价值的当代艺术,如何回应呢?当代艺术的拍卖是不是传统模式,这是这个系统值得重新确认与定位的工作?!一系列的疑问都没有解决,而艺术圈就绕在这个价值的单一确认当中,带上这种市场化的数据包袱去发掘艺术价值,口径注定越来越小。

拍卖公司主导的价值观,不足以应对目前艺术界发生结构性变化,那么拍卖的价值张力和社会影响力将受到最大的质疑,在这个情况下,拍卖公司的新形象和艺术新关系的形象塑造,又在哪里呢?当代艺术拍不出当下的艺术价值,那么还能够最大化体现当代艺术的价值吗?当代艺术拍卖难道在做“古董”的生意,而严重忽略了当代艺术本质的不断生成新价值的观念?!基本上可以确认的是,中国艺术界关于当代艺术很多价值观念的东西都存在内在的悖论,特别相关链条上的观念和行动是延后的!

这个系统的残酷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拍卖正进入少数中年艺术家的游戏大盘里,这些投资者们兴趣的资本游戏,而不是艺术本身,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拍卖,培养了重复当代艺术审美趣味的阶层,它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另一方面是新艺术家们无法取得数据的硬同行证,而当他们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拍卖系统的已经被众多商业元素渲染得个体艺术家价值已面貌不清。每次拍卖都可能是对草根性艺术家话语权的一次剥夺。这点应该告知公众,就像“抽烟有害健康的”告示一样,“拍卖有害秩序”的潜规则,也应该贴出来,以免让人清楚而不是现在依赖拍卖的一纸数据论艺术家的终极成功,而令艺术界如此迷失,和丧心病狂的追求名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晓峰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