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与恐怖的:yba 与后前卫 I
2010年11月10日 13:49 今日艺术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黑色文化vs 震惊美学

制造震惊是前卫艺术家的惯用的手段。对于前卫艺术家的离经叛道,约翰·丢依(John Dewey)在《作为经验的艺术》(Art as Experience)中解释道:“工业已经机械化了,而艺术家却不能从事机械化的大众生产……艺术家们发觉有义务把他们的作品当作自我表现的一个孤立的方式。为了不迎合经济力量,他们经常觉得有必要用古怪的观点来夸张他们的距离感。” yBa们沿用了前卫艺术中震惊美学的传统,他们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成物和挑衅性的方式表达一种文化焦虑感。

前卫艺术的中的震惊美学与欧洲艺术史上以戈雅、培根,乃至超现实主义艺术为代表的“黑色文化”(dark culture)传统有关。所谓黑色文化,指的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黑色的淫欲、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悲剧性的美感。黑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的悲剧,原始部落的祭祀和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早在《诗论》中,亚里斯多德就曾提到过悲剧的功能是提供给我们某种特殊的、有关畏惧与怜悯的愉悦。大卫·休姆(David Hume)做出过进一步阐释:尽管悲哀、恐惧、焦虑等情绪本身并不令人赞赏,但是当观众在一部写得好的悲剧中获得这些感觉时却能够得到无限的乐趣。 在假设的恐惧和威胁中,我们可以想象和探测生活中潜在的威胁和不确定性,确定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从表现理论上说,有些艺术表达的情绪是微笑,而另一些则是尖叫。艺术不仅仅表达情感,还有人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宇宙观、规律、艺术观等等。

在欧洲绘画史上,带有血腥和暴力色彩的黑色文化不仅反映在博斯、布鲁盖尔所表现民间题材的荒诞怪异的艺术作品中,而且反映在从文艺复兴盛期到巴洛克时期的反映宗教和历史题材的绘画中。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神对人的折磨,《圣经》中基督和使徒受难的场面反复出现在卡拉瓦乔、鲁本斯、委拉斯贵兹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中,或反省人类的自身问题,或渲染宗教热情。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利用哥特式主题,打破禁忌,对所谓正统宗教和文化传统提出深刻的质疑。 哥特主题和黑色文化内容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丹尼(Donne)的宗教诗,弥尔顿(Milton)的《利西达斯》(lycidas)、雪莱的(Shelly)《亥伯龙神》(Hyperion)和泰森(Alfred Lord Tennyson)的《备忘录》。它们都以死亡这个令人恐惧的主题来反衬人类对自由的渴望。

怪诞恐怖的艺术现象往往是荒谬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在现代艺术家的眼中,现代化之后的商业世界从来都是一一个充满暴力颠狂、欲望无限膨胀、人性乖戾的世界。在现代艺术史中,许多成功的艺术家都采用了性、暴力和屠杀等黑色文化的主题,反对战争和强权。比如培根(Francis Bacon)笔下仿佛一团生肉似的画面,基弗(Anselm Kiefer)用巨型黑色画面所表现的纳粹的灭尸炉。西方的黑色文化与哥特艺术中的暴力化倾向被行为艺术家利用,成为他们反战、反政府、反强权的手段。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发展到极至。“伤害”、“自虐” 之类的暴力事频频发生,其中最极端的是德国艺术家赫尔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和维也纳行动派充满血腥的行为艺术。在尼特西的“纵欲神秘戏剧”系列中出现了解剖动物、 “鞭苔” 肢体等模仿宗教祭坛艺术的残酷场景,同时伴以压迫性的音乐考验着观者的心理感受能力。整个过程的视觉效果犹如电击一般,刺激着人们面对自己生活中无法承受的经验。尼特西用仪式化的大出血般的行为表演演绎了战争的创痕。这种夸张的血腥和暴力,对“人”的命运做了某种强化的诠释与直接的呈现,并由此渲染了生命中荒凉虚无的本质。

在yBa中,黑色文化以察普曼兄弟的作品表现得最为突出。他们甚至直接引用了戈雅的图像,并把它与商业街的橱窗文化联系起来,嘲讽物质社会的荒谬与人性的堕落。达米·赫斯特的《死亡之不可能性》也带有英国黑色幽默的特点,它所涉及的是对爱与美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等人类不愿面对或者说无法面对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邵亦杨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