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古籍修复人才奇缺 可尝试商业化运作

2011年03月15日 16:34
来源:青年时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故事

古籍修复 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十年磨就一门手艺

作为杭州市图书馆唯一专门从事古籍修复的老师傅,1990年起,赵凌就入行了。扳扳手指,已经20年。

这是一个寂寞的行当。常常,对着纸张、糨糊和丝线,一整天,就这么过去了。行业太偏,外行看不懂听不懂,同行又实在寥寥,连交流经验的机会都很少,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摸索。

古籍修复是一项极其考验耐心的活,很少有人能坚持。幸运的是,赵凌做到了,甚至还从其中体会到了乐趣。

一支毛笔、一把剪刀再加上一点糨糊,一个有经验的补书师傅就可以开工了。这是中国古书修补最传统的“架势”。据考证,至少东晋时,就有了这项职业,距今已经1600多年了。

因为在修补过程中,较多地依靠经验,较少地依赖现代仪器,赵凌可算是古籍修复的“古典派”。

“古典派”完全手工操作

修补一本古籍,先要一边把书拆成一张张的,一边用手摸、用眼看,判断破损处的纸张质地、纤维长短。选好修补用的纸张,还要把新纸张染成泛黄的颜色,这就是所谓的“修旧如旧”。染好色,再剪裁、锤平,用糨糊粘贴、重新装订。

染色用的颜料、粘贴用的糨糊,这两样材料的成分很有讲究。据传,在古代,修复师们会往糨糊和染料中加入中药,好的修复师的染料配方是严格保密的。为了防止配方泄密,他们甚至会去不同的药店,错时抓药。

就算现在,不同修复师,用的材质也很不同。比如杭州图书馆用纯天然的茶叶水来染色,而浙江图书馆用的是掺水的国画颜料。

至于糨糊,先买来优质的小麦淀粉,然后将面粉搓成面团,醒面后,在水中将面筋滤去,只留下纯淀粉,用清水养着,每日换清水搅匀,去掉杂质,如此一周左右。洗面筋和滤去杂质的过程,就是去掉面粉中的麸料和蛋白质等,减少被蠹虫啃噬的几率,更好地保护古籍。

总之,染料和糨糊里必须尽量少化学成分,以免破坏纸张。

修补和手工染色,不算难,却需极大的耐心。一本破损严重的古籍,可能需要修补上两三个月才能完成。

“现代派”用上高科技

去年,国家评定了12家国家级修复资质的机构,浙江的天一阁和省图书馆位列其中。相比杭图,省图书馆古籍部买了几样现代化的修复器械,可算是古籍修补中的“现代派”。

修复人员王洁告诉记者,修复古籍,先要给古书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照相,建立起的书籍修复档案,作为日后对比和评价的资料。古籍不但珍贵而且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修复方案的出台可谓慎之又慎,每次都需要古籍部的几位老师傅一起进行反复探讨,才能确定。

每本书的纸张都不尽相同,为了让修复用纸尽可能地接近古书材质,省图专门买了纸张分析仪,用以分析纸张的纤维长短。

除此外,省图还买了古籍修复专用的灯。效果跟无影灯差不多,为的是没有热度,避免损伤古籍纸张。

修补完的纸张要锤平,现在大多用的是锤平机。这些设备加起来要好几万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张白] 标签:修复工具 1000年 古籍收藏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