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异变与互相干扰的身份
2010年09月07日 14:20 东方视觉 】 【打印共有评论0

艺术家Artist 陈航峰(中国),潘剑锋(中国),Abhishek Hazra(印度),Anh Tuan Nguyen(越南),Christoph Schwarz(奥地利),Elisabeth Smolarz(德国/美国),Ingrid Hora(意大利/德国),Kata Sangkhae(泰国),Mayura Torii(日本/法国),Matthias Reinhold(德国/波兰)

城市City

开幕Opening 2010-9-7 18:00

时间Duration 2010-09-07 至 2010-10-10

地点Venue 上海东大名创库

组织Organizers

赞助Sponsor

地址Address 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红坊)创意街38号

联系Contact t:010-64344603

e:2010@ionly.com.cn

作为本届艺术营活动主题,“迁徙、异变与互相干扰的身份”在中卢两国分别向来自欧洲和亚洲的艺术家就现实和身份性等议题提出挑战。

在身份性这一语境中,“迁徙”(movement)指的是自愿、非自愿或被迫的地理位移。同时,“迁徙”也会激发人们对于距离、行程、差距的思考,并在我们面对与自身所认同的文化道德准则截然不同的伦理规范时唤起一些难以言表的思绪。对于身份和“异变”(mutation)的思考则引出了一系列混合概念。而这些概念转而产生了新的身份,在各种交流通讯技术的帮助下,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主体与客体、表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透明。“干扰”(disturbance)则打断了身份的线性发展。不可避免地,与之相伴随的将是一系列社会政治变迁——而其对于身份塑造这一过程的影响则可能是多元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有消极的一面。从形而上或心理学层面上讲,这也可以成为所谓的“混乱”的见证。在任何情况下,被干扰的身份导致与“他者”之间新的、有时甚至是棘手的关系的可能性相当高。

总的来说,身份性的表现极为复杂。只有部分具有表现的元素才具有可见性。要透过字里行间、抛开表面现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所表现出来的也往往是经过了简化的一面。身份会产生各种壁垒,干扰的身份或许会为谈判、改变、渗透、分裂、转化、异化、发现、重塑等提供空间。

身份性的“迁徙”、“异变”与“互相干扰”既可能发生在微观层面上,也可能发生在宏观层面上。个体、团体、社区、公民、城市、国家等都可以成为迁徙、异变和干扰或被干扰的主体或客体,并对身份性的构建、改变、虚构、多元化、迷失、分裂、冲突、隐藏和压抑产生影响。

艺术家将结合本土语境和本国国情对这一主题做出回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比利安娜·思瑞克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