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剧照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借助着这个“纳西塞斯”的古希腊神话,对“自恋”这个概念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他的分析对我们理解上面所讲述的三个故事有很大的启发性。他指出,“纳西塞斯”神话的含义并非在于指出“自爱”是不好的。它的寓意在于告诉我们,将那些虚幻的对象误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对象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观念,认为通过自己在水中的幻象便能够认知现实,并可以据此做出对于外在世界的反应和改造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行为。纳西塞斯的神话故事包含了两层意义:其一,对于自我幻象的迷恋会妨碍我们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其二,这样的迷恋最终会导致迷恋者自我的毁灭。纳西塞斯的悲剧在于,他只是看到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而忘记了自身实体的存在,忘记了水乃身外之物,以致对它的危险视若无睹。无论那个倒影多么地接近真实,多么的逼真,但是,倒影永远都是倒影,幻觉永远都是幻觉,把幻觉当作现实来对待,换来的只会是对自身的损害。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自恋”在当代的表现吧。在传统媒介时代,如果我们向别人说明,某个人生病了。就疾病本身而言,它便已经包含并具备了一种实在的意义,这并不取决于生病的人是谁,而取决于交谈的两个人共享了一个相同的关于“疾病”的概念,进而唤起了相同的情感。但在今天,当我们告诉别人,某一个人生病了的时候,那么,别人越是看到生病这件事给我们的情感上所带来的触动,他便越是相信这个事件的真实性,越是能够体会到他自身对于“生病”这件事的感觉。
这样的关系告诉我们,我们已经不再以什么共有的体验和标准来处理我们与外界的关系,而是以自我为标准来对待外部的世界。对于这个自我而言,意义和情感的边界只是延伸到“倒影”所能够涉及的范围为止。一旦“倒影”的投射失败,意义便会消失;当然,反之,如果投射有效地话,那么,共鸣也会变得更加强烈。
这种关系最终所导致的结果是,我们不再关注“我在做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是更加在乎“我感觉到的是什么”。具有实际效用的行为只会具有负面的价值,因而被彻底的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感情色彩才是至为重要的。“同样的,关于他人的情感动机的疑问也贬低了他人的行动,因为重要的并非他们做了什么事情,而是人们对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的情感的幻想。”因此,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缺少行动的愿望,我们更愿意“以情动人”,而非行动,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变得冷漠而单调了。
神话也好,童话也好,现实也罢。其实,它们无非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人们把自己的幻象当作现实,并乐此不疲,倾心于此。无论其中的故事如何地梦幻美丽,到最后都逃不过那个“纳西塞斯”式的悲剧结局。
Matrix——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的最后一场戏中,楚门终于克服了各种障碍到达了绘制着蓝天白云的那堵墙,这里便是“世界”的尽头。楚门走上了梯子,推开了那扇门。这样的场景像极了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那些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场面。
楚门推门而出的时候,一定是百感交集。他没想到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不过是一个虚构的环境,一个自己信以为真的公开舞台;身边的人们不过是些训练有素的演员;他的整个生命和生活都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影棚中的,24小时不间断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他一定会把“推开门”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视为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和解放。他突破的不止是一扇门,而是那个从一出生便开始蒙蔽他的关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或者说意识形态。在这短短的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观众都一起为他拍手叫好。
但是,楚门的革命到此为止。那场完美的好莱坞式的爱情结局,告诉我们,楚门不过是打开一扇被意识形态禁锢的大门,走进了另一个意识形态的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更加“真实”,或者说“接近真实”。
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tard)在他那本著名的《拟仿物和拟像》(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中分析了真实与形象之间的多重关系。一开始,形象是真实的反映;后来,形象遮蔽了真实;再后来,真实早就不存在了,但形象却掩饰了它的不存在的实质,让所有人以为形象背后还有一个真实;最后,形象终于成为了彻底的“拟仿”(Simulacrum),它与真实完全无关,既不在乎真实是什么,也不关心真实是否存在。最后这个阶段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一切都是拟仿,一切都是幻觉,再无任何真实可言。
据说,波德里亚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的创作。导演沃卓斯基兄弟(The Wachowski Brother)甚至想邀请波德里亚来做这部影片的顾问,但是却被波德里亚拒绝了。波德里亚认为,沃卓斯基兄弟甚至没有读懂自己的这本《拟仿物和拟像》,没有理解他的思想,居然天真地认为在那个虚构的拟像世界Matrix之外,还有一个真实的锡安。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但是,在电影《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The Matrix Reloaded)里,沃卓斯基兄弟终于借“造物主”之口,告诉大家,所谓的“真实的荒漠”,所谓的锡安,也不过是Matrix所创造出来的又一个“世界”而已。
对于我们当今的新媒介时代的日常生活而言,无所不在的数字媒介构建了一套新的虚拟象征序列,一套“拟仿”整个社会存在的“拟仿物”。对于我们来说,介于我们自身和现实之间的屏幕,也就是表象和自身之间的间隙是永远预设了的。在这里,“真实”便是屏幕上所呈现给我们的“现实”,而非我们可以感知的现实。虽然这样的“真实”只是现实的影子,但是,“影子”对于今天的我们却是全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屏幕”便是《楚门的世界》里的那堵墙,是绘制着蓝天白云的“世界尽头”。
村上春树在他那令人感伤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书中,借男主人公之口讲述了最终决定放弃逃走,留在世界尽头的宿命和无奈:“失去影子,使我觉得自己恍惚置身于世界的边缘。我再也无处可去,亦无处可归。此处是世界尽头,而世界尽头不通往任何地方。世界在这里终止,悄然止住脚步。”
最后,我还是想回到电影《阿凡达》身上来。作为一部科幻片,《阿凡达》所达到的境界和高度是我们这些还处于“喜羊羊”阶段的中国观众所难以企及的。它引导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一个有关电影本体发展的问题,更是有关社会图景,甚至是人自身的生存行为和方式的发展趋势的问题。
有人开玩笑说,潘多拉是一个高福利且环保低碳的星球:它的照明和通讯不消耗任何的能源,花草树木本身就能发光,且相互间有网络相连;每个人的房子是集体分配的,共住在一棵大树上,不必担心房贷;医疗也是公费的,如果谁生病了,只要将他脱光衣服,放在神树下,大家一起发功,便可康复。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只不过是另一个乌托邦罢了。没错,人人都知道,这是乌托邦。但是,电影却向我们许诺,并发出邀请:只要有了“阿凡达”,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美好。 所以,赶快进入你的“阿凡达”,欢迎来到潘多拉星球。
但是,在沉思很久之后,我决定,我还是留在地球上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