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剧照
很多年以后,当我坐在黑暗中,观看神迹般的《阿凡达》(Avatar)的时候,我会想起我和我的同学们在最后一堂“马哲”课上热烈讨论的那个下午。那时候,我大学二年级,读哲学专业。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讨论的是一个我至今无法确切回答的问题——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坐在最后一排的老岳显然对这样的命题感到悲观:革命,英特纳雄耐尔都显得无力,要想“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还不如“打针”。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就打什么样的针,反正不管什么事情到最后都不过是我们脑中一个反射的信号。老师的评语是:“如果打针可以革命,那我这门课算是白上了。”
打针不知道可不可以革命,但是,《阿凡达》告诉我们,睡觉是可以的:电影的男主角杰克在人类社会中是一个失意落魄的残疾的退伍军人,但他躺进仪器,进入化身“阿凡达”之后,便成为了一个身体健硕,具有非凡勇气和魅力的领袖。他不但获得了纳威族美丽公主的爱情,而且还带领着处于弱势的潘多拉星球的人民,打击了地球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和不轨图谋,赢得了这场“维护环保”和“反强拆”斗争的最终胜利。这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一个残疾的退伍大兵永远都无法获得的。这就难怪在战争之后,杰克愿意成为纳威人,永久地留在阿凡达之中,留在潘多拉星球上。影片的最后当然是,从此以后,王子与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
当然又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请别问“然后呢”。
看过电影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无法释怀——当然,这是我个人的问题。我很想知道,在杰克真正进入到“阿凡达”的身体,成为一个真正的纳威人之后,他的本身“杰克”怎么样了?他还会安静地躺在那个棺材般的仪器之中吗?他死了吗?他去哪了?
杰克,你在哪?你还好吗?
眼睛去革命——新媒介时代的公共表达
到底什么是“阿凡达”?
根据“卡神”(James Cameron)自己的解释,这是一个来自印度语的词,指的是神降临在凡间的化身。在电影里的“阿凡达”产生于人类未来的一种科技。这种技术可以使得某个人将其精神和意念完整地注入到另一个以生物技术重新创造的躯体里,这个躯体便是“阿凡达”。
按照齐泽克(Slavoj ?i?ek)的观点,在《阿凡达》这部影片中,关涉到两层需要我们体会到的现实:一层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帝国主义的殖民行为的图景,另一层便是人们对于处于原始文明中未开化的原住居民的生活,具有异域色彩和色情性质的日常幻想。就像《谁陷害了兔子罗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里的卡通世界,还有《黑客帝国》(The Matrix)里的数字现实一样,电影中的男主角杰克便是处于数字化的潘多拉星球,这个介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虚空之地”。
然而,就是这样的“虚空之地”却永远都是一条康庄大道。现实的限制和困难总能在那个属于想象界的空间中得到挣脱和解决,最后的胜利的快感总是在属于幻想的现实中才能够得以实现。巨额的遗产最终被那些看得到,却摸不着的卡通族类所平分;尼奥以“一命抵一命”的献身,使得“锡安”与“母体”达成和解,成就了“母体”内部的平衡;而杰克也彻底地抛弃了“不完美的肉身”,永久地转移到“阿凡达”之中,心安理得地栖居于那个幻想的“虚空之地”。
经常有人拿《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来与《阿凡达》作比较,因为两者的故事结构以及人物和环境的设置都有太多容易引起联想的地方。壮美的大草原与神奇的潘多拉,土著印地安苏族人与原住民纳威人,邓巴中尉与杰克大兵,“握拳而立”与纳威公主,……但是,两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与狼共舞》中邓巴的革命是有血有肉,脚踏实地的,而《阿凡达》中那场华丽的胜利却是杰克在“化身”之中,在那片“虚空之地”完成的。
我们当然不能用现实来否定这些电影,现实主义那种乡愁式的原则完全不适合《阿凡达》或是《黑客帝国》这样的电影。这些电影已经不再是巴赞(André Bazin)所说的“现实的渐近线”,而可以被看作是“现实的寓言”。在它们的背后是一个新现实的崛起,而这些电影正是这样的新现实的集中呈现。
那么,集中呈现的究竟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我们正在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认识现实和参与现实。我们不再像古代人那样面对面地问答和雄辩,也不用再承受电视、广播和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介那近乎专断性的单向度的“耳提面命”。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媒介正让每个人都在尽情地享受表达自己言论和观点的权利和自由,形成一种互动性的沟通。美国的《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样的表述是准确的,符合现实的。当然,无疑也是相当乐观的,这显示出在人们的观念中,对于新媒体那种开放的,自由民主,且无所不包的完满和彻底的满意。
事实也仿佛正是如此。当我们在网络上阅读过当日的新闻后,我们可以立即对其中的事件发表自己的态度,并与他人交换看法;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手机和相机,并借助博客以及微博的力量,来记录并制造出属于我们的“有图有真相”的草根新闻;甚至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掀起,或支持或反对的巨大声潮,发动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
人们愿意借着新媒介来谈论媒体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媒体的自由度以及自由所带来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媒体民主的前提和重要基础,而民主则又反过来为媒体的自由和发展提供基本的评判标准和制度保障。而当代传播所仰仗的新媒介正是媒体民主自由的不二典范。
这些都没错,我举双手赞同,然而,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屏幕前面的我们做过什么?
我们坐在那张电脑桌前,点击几下鼠标,喝下一杯咖啡,抽掉半支烟。其他,什么也没做。
形形色色的新媒介正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阿凡达”。坐在白色屏幕前面的我们,亦被置身于那块介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虚空之地”,BBS、聊天工具、博客,包括今天火得一塌糊涂的Twitter和微博成为我们的“阿凡达”(当然,这时它们的名字也被叫作“马甲”)。我们化身其中,高呼着口号,痛快地完成一场又一场的运动和革命。
那些由我们自身所营造的言论、影像、人物或是事件,甚至包括观念都已经不再提示我们去联想任何的现实,在“虚空之地”,这些言论、影像、人物、事件或是观念本身已经变得足够的坚硬,仿佛它们就是现实本身。
那个在无数块白色的屏幕上呈现出来的所谓“世界”,在所有人面前展开。它并不完美,它包含着所有可以想象的,甚至无法想象的,关于我们自身的缺陷、弱点,甚至是危机。但是,同时它也提供给我们任何你需要的途径、手段和工具。这时候,你只需要键盘、鼠标、眼睛和手,便可以改造和超越你所遇到的任何限制,甚至是实现一场革命。在这样的媒介场域中,那种对于对抗性的表达越是自由,越是强烈,越是充分,我们的情感就越是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行动的愿望也会随之变得越加淡薄。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被“阿凡达在潘多拉星球上解决了”。于是,当我们再次回过头来,看到的不再是什么“真实的荒漠”,而是那个美好的完美生活,那个革命过后的“虚空之地”在现实中的映像。
这时,连我也不由得伸出大拇指要赞美它:阿凡达,原来是你,让生活更美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