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补霓裳——揭开国内顶尖丝织文物修复面纱
2010年11月18日 11:10 中国艺术品 】 【打印共有评论0

狩猎纹锦的复制

天衣有缝 神针巧补   

中国丝绸已有着5000年的历史,丝绸最初主要还是用于古人葬俗中的服装,但这些曾经华美一时的丝绸绝大部分都在数千年的埋葬之中碎作尘土化为泥了,侥幸保存到今天并且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极大多数也已经是面目全非、糟朽不堪。技术部副主任周旸解释,“所谓糟朽,就是蚕丝蛋白高分子不断降解,分子链不停地断裂,其直接果就是使丝织品变得十分脆弱,一触即碎,绚丽色彩褪尽,柔和丝光湮灭,这种趋势如同水往低处流一般的自然,无法逆转。”   

要对糟朽丝织品进行加固,使其重现当初风采,其中难度可想而知。长期以来,纺织品文物保护工作者殚精竭虑,2009年5月,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完成的一项“丝蛋白仿生复合加固体系”新技艺,被初次用于出土的辽代古丝织品修复。项目的主持人之一胡智文教授解释:这种工艺形象地说,就是在糟朽的丝蛋白空隙之间用新的丝蛋白来进行修补和粘接,但这种修复用的丝蛋白是用茧丝和另一种助剂形成的复合加固材料。周旸和当年的研究生郑海玲将这种经过反复测试的新型加固技术应用于一件辽代的花鸟纹织锦的加固,结果其强度增加了五倍,但表观效果基本没有变化,达到了文物修复的基本要求。目前,她们还是继续观察这件修复后的丝绸可能发生的变化,下一步就可能会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应用于故宫的乾隆花园中所用丝织品的修复中去了。   

而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修复师楼淑琦修补的那件黑色绞缬对襟上衣,初看很不起眼。正面和背面是分开的,袖子揉成一团。但对修复师来说,这是很有价值的褶皱,为修复这件上衣,她对着它,整整2个月时间。   

这件绞缬对襟上衣,楼淑琦就是采用“铺针法”对断裂的丝纤维进行重新连接的。神奇的是,布料两面几乎看不出针脚。楼淑琦修复完衣服背部时发现衣袖上有两个褶皱。赵丰透露,“这褶皱大有来历,也很有价值。这是北朝时才刚刚出现的绞缬技术,在当时很流行,这件衣服完全用的是绞缬技术制作,也是国内流传下来的唯一一件。”   

“纺织品文物修复,要做到让普通人看不出,但作为业内的人,还是看得出哪部分是文物、哪部分是修补的,所以,天衣有缝。”赵丰说,天衣有缝,是遗憾,更是一种科学的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刘慧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