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除了“成人礼”和“家族部落”的含义之外,另一大含义则是“刑罚”之意。早在数千年前的尧舜时就以“墨刑”惩罚,它是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墨。在《水浒传》林冲因得罪高太尉,“打了一顿,判了刑,脸上刺了刺青,成了罪犯,被发配到沧州”。相比起书中同样文身的3个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林冲的“刺青”显然是下人一等的屈辱。
同样在古罗马时期,文身则是奴隶的标志,身上的文身标记象征着他是谁家的奴隶;而在古埃及,文身者则是高度危险的角色,如刺客、首领或谋士。
电影《画皮》截图
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说过一句名言:“身体是被文化塑造的。”如同经历不同文化的洗礼就有不同的思想一样,身体上的文身图案同样是文化塑造的重要证据,只不过文身者更将自身信息大胆地公之于众,应了那句俏皮话“君子坦蛋蛋,小人藏鸡鸡”。
《聊斋》里,蒲松龄讲了个“画皮”的故事,那厉鬼喜食人,但那一层人皮却留将下来,待自己换上,就成了这个“人”,即所谓“替身”,或曰“夺舍”。引申开来,伊丽莎白·威尔逊亦曾描述一个人在服装博物馆观看服装展览时所感到的不适,他所遭遇的怪异感来自“灰扑扑的宁静”和服装无言的垂挂——“衣服在我们生机勃勃、多愁善感的自我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今天它们虽然以如此僵硬的姿态陈列在文化的陵墓中,却仍然半明半暗地喻示着某些事物,比如身体可恶的枯萎,生命令人恐惧的消逝。”毫无疑问,这些叙述都将结尾导向了一个有些令人扫兴的结论,衣装、身体和自我——原来前两者,画来画去都不过是一张皮。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时尚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时尚",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王向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