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奢侈品在国际上被普遍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然而随着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渗透,其附属的奢侈品文化也渐渐“入乡随俗”地掺杂进了中国式的影子。无须质疑,奢侈品市场的膨胀为中国的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并刺激着本土品牌的成长。然而中国真的迎来了外界所说的“奢侈时代”了吗?
中国真的迎来了外界所说的“奢侈时代”了吗?
消费心理上,虚荣大于品位
有专家分析指出,奢侈品消费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炫耀性消费,二是自我满足型消费。与欧洲成熟的奢侈品市场比较,目前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具有其特殊性,即在消费心理上,虚荣大于品位,真正将享用奢侈品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极少。
“要正确认识奢侈品,要有正确的舆论引导倾向,让大众正确理解和认识奢侈品。”王齐国如是说。的确,面对“奢侈品”一词,仍有许多国人是雾里看花。从奢侈品的特点来看,奢侈品具有独特、稀缺、珍奇性。从经济意义上看,奢侈品实质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从社会意义上看,则是一种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行业内的各种数据都显示着中国拥有一个不断壮大的奢侈品消费者群体。在严骏看来,这个群体是由高端的社会高层和富豪、中高端的中产阶级和富裕人士和中低端的大众奢侈品体验消费者共同构成的。其中也包括了数量巨大的年轻人。
在澳洲,记者曾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西方国家,最常消费奢侈品的人群在年龄上呈明显的两极分化。一种是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和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或是那些游走在社交场合多金又有地位的成功人士,或是刚刚退下工作岗位拿着丰厚退休金、准备尽享生活的老年人。而另一种人是在大学校园内的亚洲学生,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则是这一群体中的主力军。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恰恰折射出国内奢侈消费正日趋年轻化的现象。对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大手笔进行奢侈品消费国人或许渐渐习惯,反而是不少外国人对此表示费解。昆士兰大学传媒学院一位教授就质疑,中国人真的富有到把奢侈品变成年轻人的日用品的程度了吗?
有专家分析指出,奢侈品消费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炫耀性消费,二是自我满足型消费。与欧洲成熟的奢侈品市场比较,目前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具有其特殊性,即在消费心理上,虚荣大于品位,真正将享用奢侈品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极少。
在消费人群的年龄上,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更倾向于20岁到40岁间的年轻消费群体,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王齐国认为,中国人对奢侈品消费尚存在误区,一是奢侈品消费者欠理性。比如对私人飞机和游艇的需求急速上升。二是大多数人认为奢侈品消费是挥霍,是丑恶的。“经济学将奢侈品定义为对其需求的增长高于收入增长的物品。它涵盖范围很广。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还很弱,人们的收入还很低,少部分人的奢侈品消费应当鼓励。中国只有创造自己的品牌,才能成就奢侈品,成就奢侈品市场。”他说。
调整奢侈品关税的争议不断
记者了解到,商务部有关司局已草拟“关于奢侈品进口关税调整议案”,并报交国务院审批,涉及奢侈品种类主要包括化妆品、珠宝、服装、包、高档手表等进口商品。业内人士普遍相信,2010年的中国奢侈品消费拉动内需作用将会加大。分析人士指出,降低奢侈品国内外价差,需要多个领域综合调整,需要整个经营环境的改善。
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出境购买奢侈品的大军时,中国出口产品正遭遇到越来越多不友好待遇,于是,奢侈品又引发了人们新的关注,即奢侈品消费税的升降。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曾在媒体前表示,由于国内对进口奢侈品多年来实行高额关税,个别商品则加征特别消费税,导致进口奢侈品价格大大高出许多国家和地区,致使相当一部分奢侈品购买力流向了境外。据了解,目前奢侈品进口关税一般是15%到25%之间,而且还需海关检测、进店检测等环节,销售过程中还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这使得国内奢侈品的价格一般会比原产地高出至少三分之一。
部分专家认为,奢侈品消费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但换一个角度,从扩内需的方面出发,应该让先富起来的中国居民将巨大消费潜力有效释放在国内。而这就涉及到了降税以凝聚更多消费力。对此王齐国表示:“我赞同对奢侈品征收恰当的消费税。但不是多收或少收,是恰当地收。所谓‘提高奢侈品消费税以保护我国的自主品牌’的论调是不可取的。品牌不是因为受保护就可以茁壮成长的。同时,奢侈品也不需要降低关税从而‘加强对外贸易’。”
“降低奢侈品关税的政策如果能够实施,不仅可以把一部分奢侈品消费留在国内,还可以带动周边产业和配套商业的发展。”严骏说。
培育奢侈品品牌需要文化涵养
有业内人士指出,奢侈品的诞生来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特定的历史原因、二是成熟的消费群体。目前几乎还没有中国品牌具备这两方面特性。甚至有时装界人士认为中国很难出现自己的奢侈品牌,“中国的商人往往着眼于短期,缺少培育奢侈品品牌的文化涵养。建立一个品牌需要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这和他们短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奢侈品市场在中国的日新月异也着实让国内不少厂商开始蠢蠢欲动,想要打造属于中国人的奢侈品品牌。例如目前本土品牌东北虎(N E·TIG ER )已有65%到70%的产品销往欧美市场,其中以皮草、晚礼服、婚纱等居多,大部分销往纽约、东京、巴黎、莫斯科等地,尽管这些产品依然还是以缝上其他品牌的方式出现,但其进入奢侈品之列已无障碍。
严骏表示,近年来由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牌都会把工序成本高的部件拿到中国来完成,也间接加强了中国在手工艺方面的实力,并提高了制造力。尽管仍然有一些奢侈品品牌坚持在原产国完成所有工序,但中国正渐渐成为奢侈品生产外包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了这样的制造基础,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未来5到10年,中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将成长并流行起来,不仅会吸引国内的消费者,也将走上国际舞台。
在“2010中欧顶级品牌高峰论坛”上,东北虎时装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志峰先生指出,中国本土品牌并不缺少奢侈的元素。无论是古代的丝绸、茶叶还是瓷器均是国际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奢侈品。遗憾的是自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奢侈品发展出现了断层。他表示,目前中国很多奢侈品的生产没有企业化或者是品牌化。严骏认为,一个致力于打造奢侈品品牌的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进而才能沉淀出品牌文化并凝聚品牌价值。“现在有一些国内的品牌认为只要起一个法文或意大利文的名字就是在走国际化路线,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U che也对记者说:“事实上一些中国品牌的名字在我们看来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不是一个存在的单词。对于法国人而言,我们更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诞生。”
张志峰认为中国的奢侈品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他呼吁本土品牌能够更多植根于5000年的华夏文明,要用于打破行业的时尚话语权,创立并引领新规则。
“中国游客购物之旅”炒热国际奢侈品大牌
“中国制造”变身“为中国制造”?
某国际大牌的驻华公关开玩笑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曾被广为流传的“Madein C hina(中国制造)”一说法已经摇身 变 成 了 “M a d e fo rChina(为中国制造)”了。
尽管按照我国的发展目标,真正实现全面小康还需要10年之久。但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奢侈品消费品总值到2015年可望达到2480亿元人民币,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杜泊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