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重和轻
2010年04月12日 18:24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的一位中国朋友最近和她的美国男友分手了。这段感情从当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到现在的“当爱已成往事”持续了两年。这件事让朋友非常沮丧,不仅是因为结束了一段恋情,更因为结束的原因太落俗套,这让她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为此几乎不能原谅自己:她发现和她同龄的他太不成熟,不谈过去、不想将来、情绪动荡、没有承担,而这正是中美间跨族裔恋情中途腰折的最常见原因。

同年龄段的美国人与中国人相比就好像两棵同时落土却各自成长的种子,他们的生长周期可以至少差出五年。当中国高中生开始为自己挑选可以从事一生的专业,美国高中生可能已经决定要进入本科期间不用急于选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当中国大学毕业生为找不到工作一脸愁容,处于同样境况的美国大学毕业生可能正在想着先花几年去周游世界。

当中国的中年人被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压得喘不过气,美国的中年人可能沉醉在单身贵族的生活中想方设法地逃避婚姻;当中国的老年人放弃了对自己的修饰和对明天的幻想等待着人生谢幕的时刻,美国的老年人可能还是每天打扮得焕然一新——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已经迟暮,但他们却相信落幕前一定会有几次“安可”。

对于植物,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长得慢的那棵营养不良,而对于人,心理成熟得慢却是因为营养过剩。见过南北战争的炮火硝烟的美国人早已作古,经历过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现在也所剩不多,近半个世纪中,美国基本上是一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生长在这种土壤里的美国人也已经习惯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随心所欲。他们不急着长大,一心想着逍遥自在地享受人生。而当今在世的中国成年人里,超过半数亲身经历过物质匮乏、精神压抑的时代,在无法摆脱的昨天和无法确定的明天的夹缝中生长,早当家早知柴米贵。

这种差别决定了美国人更多是活在当下,一般不大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也因此他们大部分时候会比中国人活得自在和轻松。但当晴天开始转多云时,美国人往往更容易为风吹草动而惊慌失措,而中国人更多会处变不惊。

在中国居住近10年《纽约客》杂志记者兼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 最近在曼哈顿亚洲协会的一次演讲中说,中国人做事灵活又遇事不慌,让他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刚开始就预测到中国一定会在这次席卷世界的风浪中游刃有余地闯过难关。两年后这个预言被证明是准确的。

在曼哈顿一家非谋利心理健康机构担任主管的Peter Yee也告诉我,很多人以为当年的9/11大劫对距灾难现场咫尺之遥的唐人街的居民造成的精神冲击最严重,但几年后人们就发现,唐人街的居民恢复得比那些远离双子楼,并没有亲眼目睹灾难的普通美国人还要快得多。因为对很多美国人来说,9/11是他们第一经历本土遭袭,但住在唐人街,无论是华人还是亚洲其它地区的移民,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苦难,他们懂得如何疗伤。

这种情况在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受到威胁时表现得更加明显,对中国崛起的惊恐和对国内政局的担忧让很多美国人开始相信这个国家即将走向混乱。有人甚至开始囤积足够吃十年的粮食和罐头以便在混乱中求生,一些网站也开始向人们传授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 。

把别人的惶恐拿来当笑话讲让我多少心中有点不安,因为我认识一些处于惊慌情绪中的人,知道他们是认真的恐惧。但我也知道不一定每个读者都会把这当成是笑话。作为江湖上已经没人再提的70后一代,我多少见过些贫穷和艰辛的背影,看世界的角度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先天的烙印,而之后在蜜罐里泡长的人们在心理成熟期上也许已经跟美国同龄人越来越多接近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